“洋铁匠”王金钟:传统手工业是对历史尊重 希望传承


2018-11-17 18: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呼和浩特11月17日电 题:50年如一日洋铁匠王金钟秉持一份坚守

  作者 陈峰

  拍口、压弯、咬口、起俏、焊接......17日,记者在王金钟家里看到,一块铁皮在他的手里十几分钟就变成了富有新生命的烟筒、簸箕、汆壶。

  今年59岁的王金钟是一位“洋铁匠”。据了解,洋铁是镀锡铁皮或镀锌铁皮的旧称,因从国外传来故称作“洋铁”。从事洋铁制品制作的手工艺人也被称为“洋铁匠”。王金钟传承了祖辈留下的手艺,这一行一干就是50多年。

图为王金钟做打制前的下料工作。 陈峰 摄 图为王金钟做打制前的下料工作。 陈峰 摄

  王金钟告诉记者,他从小便跟着母亲学艺,最初学艺时的启蒙也来自母亲循循善诱的引导。小时候王金钟想要零花钱,母亲告诉他,想要索取就得劳动,就这样王金钟便开始帮助母亲打洋铁,到后来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洋铁匠。

  记者了解到,王金钟第一次独自出去接生意,是在16岁的时候。5天做了8个办公室用的大水壶,做完后领导夸奖“做得太漂亮了,果然是师出名门,名不虚传”。第一次的尝试没有给家族丢脸,自己也得到了认可,这使得初出茅庐的王金钟信心大增,也坚定了他要在匠人的路上越走越远的信念。

  说话间王金钟正在打制着一个簸箕。这个认真的匠人,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摇头、一会儿自语。王金钟说:“不仅要把簸箕打结实,还要在‘起俏’步骤时把外形做的俏。”记者看到,仅是簸箕的一个外延边框,王金钟也修修改改了十几次。“好了!”当王金钟高喊簸箕做完了时,刚才他脸上的“乌云”也顿时散去,绽放出了会心的笑容。

  据悉,洋铁匠行业在内蒙古至少已有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没有楼房的年代,北方的冬天家家户户都需要点炉子取暖,洋铁匠们打制的炉筒便成了必不可少的紧俏物件。

图为王金钟认真打制炉筒。 陈峰 摄 图为王金钟认真打制炉筒。 陈峰 摄

  “没啦没啦,以后见不到啦。”在聊天中,王金钟反复说着这句话。王金钟告诉记者,由于塑料制品及工业制品的普及,现在使用洋铁打制的物品的人越来越少了,市场不好,传承也越发变得困难。他从前熟识的洋铁匠现在都改了行,并且遗憾的是,自己也没有传承手艺的徒弟。

  “有点可惜,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现在好多人回看这些罕见的手工制品,都要到民俗展览馆里。作品罕见可以放到展览馆里,可是匠人罕见了,放不到展览馆里呀!后继无人了。”王金钟感慨道。

  “其实行行出状元,年轻人们不必只追求那些高科技的行业。做传统手工业,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真的希望这门手艺、这种文化能传承下去。”王金钟如是说道。(完)

  (原标题: “洋铁匠”王金钟:传统手工业是对历史尊重 希望传承|洋铁|铁匠|簸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