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最好,偏是重阳


2018-10-18 13:49 来源: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一年最好,偏是重阳。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重阳佳节,呼朋引伴,登高望远,赏花作赋——今天,军报记者与您在宋词里品味“重阳”。

△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

  重阳⋅赏菊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

  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

  ——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秋色、重阳、菊花、登高、饮酒,一阙词,寥寥几字,描绘了一幅秋日重阳的景象。词人虽无心赏菊,可却阻挡不了这菊花开得灿烂、热烈。

  重阳节,正逢一年菊花盛开之时,重阳赏菊之俗大抵起于魏晋,而盛行则是在宋代。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可见当时的菊花就已经有很多品种。每年重阳时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千姿百态。

  重阳佳节,宋人更有簪菊的习俗。如范成大“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朝中措》)。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回忆南宋宫中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就要提前准备一万株菊花,以备重阳簪花之用,“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端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重阳节,因这菊花多了几分优雅与诗意。

△登高(资料图)

  重阳⋅登高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刘克农《贺新郎⋅九日》

  重阳节,词人登上高处,满城的秋色在词人眼中有些萧条,他担忧国事,关心收复,借景抒情,写下这首词,虽多有落寞,但“高楼百尺”“浩荡千崖秋色”却展现了一幅重阳登高远望的景象。

  重阳本是登高远眺的好时光。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重阳登高,或有心胸旷达,满目盛景者,或有羁旅怀乡,满目萧条者,览物之情虽有不同,但重阳登高却是千年不变的传承。

△(资料图)

  重阳⋅饮菊花酒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重阳节,有饮菊花酒之俗。所谓菊花酒,并非简单拿菊花泡酒,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所载“以九月九日日未出前,收水九斗,浸曲九斗”可知,在重阳节黎明时分,人们便采摘含苞待放的菊花,掺杂在黍米中浸曲酿制,直到次年重阳“瓮满好熟,然后押出,香美势力,倍胜常酒”,才能酿成真正的重阳菊花酒。

  浅酌一杯,一年的春夏秋冬、悲欢离合都浓缩在这菊花酒中了。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九月“重阳赏菊”(资料图)

  重阳⋅佩茱萸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宋祁《九日置酒》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茱萸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植物,熟悉的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虽儿童亦能熟诵;陌生的是,估计能识得茱萸形貌的人不多吧。至于茱萸的别称越椒、艾子,更是让人不知其为何物了。

  古代重阳节除了头簪菊花的习惯,另有头戴茱萸的风俗,目的是为“辟邪”。茱萸微毒,有除虫作用。重阳节佩茱萸和端午节佩菖蒲的作用相似,都是在于除虫防蛀。

  至于重阳佩戴茱萸“辟邪”的来历,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言之凿凿:“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当然了,正如此书书名,这不过是一个小故事。

△(资料图)

  重阳⋅吃重阳糕

  糕诗酒帽茱萸席。算今朝、无谁不饮,有谁真得。子美不生渊明老,千载寥寥佳客。无限事、欲忘还忆。金气高明弓力劲,正不堪、回首南山北。谁弋雁,问消息。

  ——魏了翁《贺新郎·九日席上呈诸友》

  这首《贺新郎》是魏了翁晚年一个重阳节所作,上阕里的“真意思,浩无极”是其理学气息的一面,下阕里的“金气高明弓力劲,正不堪、回首南山北”则是他忧国济世的一面。而词中“糕诗酒帽茱萸席”则流露了宋朝重阳节的又一个风俗——“重阳糕”。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重阳糕的做法:“(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从中可以看到,重阳糕就是一种“粉面蒸糕”,但是上面装饰了彩色小旗,还掺杂了石榴籽、栗子、银杏等,还用面粉捏出狮子等吓人的形状——这估计是“食蓬饵以祓妖邪”的古风吧。此书甚至记载:“重九日天欲明时,以片糕搭小儿头上乳保祝祷云,百事皆高。”虽然荒诞不经,但也保留了宋代重阳民俗的有趣细节。

△《菊花图》,清,张同曾绘(资料图)

  重阳⋅思念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

  汴京,重阳佳节,宴饮,高朋满座,吟诗对唱。可词人晏几道的心情却不怎么样,友人的热情款待虽有“人情似故乡”的亲切,可异乡作客的愁情还是漫上心来。岁岁重阳,绕不过去的,是思念。

  重阳这天,当年大声唱出“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了她的双袖。可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思念绵长,叹了一声“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是对亲人的思念。

  携客出西城,问秋香浓未,面对着酒宴,不禁想起了曾经一起滤酒、插花的友人,只是座席上已没有这些昔日的老朋友了,“只座上、已无老兵”,几分落寞,几多思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这是对友人的思念。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朱红色的茱萸佩在身上,自酌自醉。多少次忆念起故乡的风物,莼菜和鲈鱼的味道最美的时节就是在霜冻之前,鸿雁归去之后。而此时异乡作客,只能“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潘希白《大有·九日》)这是对故乡的思念。

  此时想来,宋人在重阳之日,呼朋引伴,登高望远,赏花作赋,斟上一杯菊花酒,再摘一朵最别致的菊花,藏于耳边,簪于发中,或红、或黄。阙阙小词唱出的思念,化在风中,寄寓着对团圆的美好期盼,今日与你我相遇。

  (原标题: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最好,偏是重阳|阳数|重阳|登高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