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无处花”将成过去式


2018-07-17 14:22 来源:钱江晚报

  央行出手,叫停“无现金”概念,整改限期一个月
  “有钱无处花”将成过去式

  央行出手,叫停“无现金”概念,整改限期一个月

  “有钱无处花”将成过去式

  本报记者 梅丹

  “我上周末带家人去一个景点玩,因为手机插着充电宝就不想用手机支付,拿了现金去买票,结果被告知不能用现金,真是有钱还没处花了!”市民钱先生表示自己十分“冤枉”。诚然,出门只带手机,公交、地铁、餐厅处处刷手机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但如果因此而“拒收现金”,那就是鸠占鹊巢、本末倒置了。而近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了解到,人民银行发布了“现金新规”,叫停了“无现金”概念的炒作。

  调查:

  四成消费者“被拒收现金”

  在杭州运河上街购物中心地下一层,盒马鲜生里聚集了诸多“吃货”。在这吃的消费者大都下载了盒马鲜生的APP进行买单,但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这里也有现金柜台。“我们店里一直是支持现金结算的,有一些人手机没电,有些人忘记带手机,还有一些老年消费者可能不会使用我们的APP,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支持现金结算。”该店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同时,她也指出,由于盒马鲜生是会员店,因此在店里使用现金支付的客户将无法享受一些优惠活动。

  事实上,在杭州这座移动支付异常发达的城市,除了偶尔有些小店嫌找零麻烦而拒收现金外,大部分商家都支持多样化结账。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年来,流通领域人民币现金使用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在一些旅游景区、餐饮、零售等行业中,消费者遇到过被拒收现金的情况。有部门调查显示,在受访的2万多个商户中,近四成表示过去1年中曾“拒收现金”,在受访的2万多名消费者中,超三成表示在过去一年内经历过“拒收现金”事件。这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因此,央行出台了整治拒收现金的公告,拟进一步规范社会经济主体对支付方式的选择和应用。记者据此采访蚂蚁金服相关人员,对方表示“不予置评”。

  隐忧:

  无现金支付并非完美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无现金支付的行列。不管是公交车投币还是地铁买票的现象都越来越少,但在这些便捷背后,却藏着诸多隐患。

  电信诈骗、信用卡盗刷、病毒二维码等现象常常见诸于日常生活中,可见,无现金支付技术并非完美,犯罪分子仍有机可乘。而近日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也不约而同地指向第三方支付的安全隐忧。以备付金为例,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从所有权上看,备付金属于客户,从控制权和利息收益权上来看,备付金则属于分支机构,而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奋力,则容易诱发道德风险,也即备付金挪用甚至卷款而逃的风险。

  新政:

  央行限期整改

  回顾2015年8月,微信发起了全球首个“无现金日”,2017年年初,支付宝对外宣称将推动中国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无现金社会”“无现金城市”方兴未艾,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无现金城市”本来就不是一个准确的、适宜的提法,理应尽快纠正。“其实,在经济活动中减少现金使用、提高非现金支付结算比例,是我国长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当下,非现金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金使用的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助于防范洗钱和腐败等现象。”董希淼告诉记者,“但在发展非现金支付时,一定不能排斥、歧视人民币现金使用。”

  此次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存在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自公告发布之日起一个月内进行整改。

  同时,央行出手整治“拒收现金”也并不是一刀切,明确表示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方式、无人销售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履行法定职责,且不具备收取现金条件的,可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梅丹

  原标题:“有钱无处花”将成过去式|拒收现金|央行|无现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