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议题凝聚全球智慧


2018-07-09 14:32 来源:经济日报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取得新进展——
  气候变化议题凝聚全球智慧
   本报记者 郭静原

  2017年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之一,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屡创新高,两极海冰急剧消融……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也成为全球性的公共议题。

  6月25日,由中国气象局承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一次主要作者会议在广州召开。它标志着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进入实质性编写阶段。那么,第六次评估报告将聚焦全球气候变化的哪些问题?人类又该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呢?

  “此次评估报告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将围绕气候变化的事实,探寻地球气候系统里究竟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譬如人为影响到底有多大?在现有人为排放量基础上,未来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此外,报告还将涵盖理解和认识气候变化过程,包括二氧化碳、气溶胶、大气和水的循环以及能量收支等。”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翟盘茂表示,虽然内容多,但报告将更加综合、明确。据悉,第五次评估报告达1500页,而本次报告规划限制在1000页以内,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厚度。

  本次报告拥有232位作者,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更加踊跃,集合各国智慧成为第六次报告第一工作组编写过程的一大亮点。“报告将更加突出区域问题,专门设置区域信息、图集和极端事件信息收集,并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比如会侧重气候变化的风险问题,更加强调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以及水的影响问题,为国际社会履行巴黎协定提供支撑。”翟盘茂说。

  “第一工作组就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的评估和基本结论,将成为国际社会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制定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介绍,此前,中国政府向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推荐了190位中国专家。2018年4月份,IPCC主席团综合考虑专家学术水平,以及政治、区域、性别平衡和新老作者比例等因素,最终遴选确定了721名作者,其中中国作者37名,分别来自21个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

  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11月联合建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3个工作组。30多年来,IPCC组织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编写了5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并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发布。这些评估报告已成为国际社会认识气候变化问题、推进气候变化治理制度建设的科学基础。

  IPCC主席李会晟告诉记者,第六次评估报告于2015年正式启动,计划于2022年全部完成,周期内将编写3个工作组报告、综合报告和“全球1.5℃增暖”“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气候变化与陆地”3个特别报告,以及“2019年修订”方法学报告。

  按照目前气候变化谈判进程,2022年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发布之时,将是2020年之后应对气候变化新机制开始运行、国际社会展望2030年的关键时期。评估报告的结论必将对国际气候变化制度进程产生直接影响。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成效显著。

  据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陆新明介绍,具体来说,我国首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近几年累计淘汰了1.67亿吨粗钢、10.27亿吨水泥;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低碳、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3%增加到2016年的51.6%。其次,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控制煤炭的消费,煤炭消费量由2011年的72%降至2017年的60.4%。与此同时,着重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比重由2005年的7.4%上升至2017年的13.8%。

  “如今,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第一的国家,也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产量第一的国家。”陆新明说,我们还大力节能和提高能效,2017年单位能耗下降了39.6%,相当于少用19.7亿吨标准煤;此外,森林碳汇进一步发展,中国已提前3年完成了2030年碳排放下降目标。

郭静原

  原标题:气候变化议题凝聚全球智慧|IPCC|化石能源|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