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执行难”面临“新花样”关,咋办?
北京3月10日电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在审议“两高”报告时认为,在各级法院的积极努力下,曾经令人头疼的“执行难”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缓解,全社会共力解决“执行难”的综合治理大格局正在形成。但是,当前破解“执行难”仍然还处于攻坚阶段,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亟待解决,尤其是面对被执行人“耍赖”手段翻新,需要有应对之策。
“现在有些‘老赖’利用虚假诉讼转移财产,利用互联网金融转移、隐匿财产等来规避执行,仍然多发且花样百出,亟待继续加强打击、加大惩戒力度。”全国人大代表、福建龙岩市新罗区西安街道西安村党委书记章联生说。
“现在明火执仗抗拒执行的少了,但规避执行的手段花样翻新、隐蔽性强,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更大挑战,而法院人案矛盾问题仍然突出。”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吴偕林说,当前,执行案件仍然以每年两位数以上增长,基层法院执行法官超负荷办案问题凸显,人均办理案件300件左右已成为常态。
一些代表建议,要加大对恶意逃债,转移、隐匿财产等行为惩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进一步加强执行联动机制,让更多单位和机构加入到联动执行、联合惩戒机制中来,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联合信用惩戒的综治格局,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压缩被执行人的生存空间,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
“面对新情况,我们要不断提升执行效率、促进执行规范化,这就要求我们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吴偕林说,要将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执行办案工作深入融合,破解执行工作面临的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