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微信,线下骗局移师线上
凭借免费、相对私密、沟通即时的优点,微信成为人人离不开的交流工具。骗子也盯上了这里。近年来,以前主要靠线下张罗的骗局纷纷移师线上,披上新媒体的外衣,成为困扰微信平台和用户的大麻烦。
1月16日,微信安全中心宣布对近期5527个涉“‘免费送’欺诈”的账号进行限期或永久封禁处理。“天上不会掉馅饼”,道理人人都懂,但“免费送”3个字摆出来,还是免不了心动——白纸黑字说免费,还能有诈不成?
“免费送”骗钱骗隐私
“瑞士名表登陆中国,免费送,每人限领一只!”“免费送”活动常这样吆喝,宣称只要关注微信号、转发指定的图片给好友或发送到朋友圈,就可以领取物品。
不过,邮费自付。
问题就出在这“邮费”上。此类活动中,邮费是幌子,用户支付的实际上是快递公司帮商家收取的货款。交了十几到几十元钱,收到的往往是一些成本仅几块钱的地摊货、甚至是空包裹,中间差价落入骗子口袋。“骗子集中发包裹的成本只有几元,最后却能骗用户几十元,简直暴利。加上病毒式营销广告,受骗的多了,金额相当可观。有报道称几个月能获利几万到几十万。”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表示。
差价之外,关注量和隐私信息也是“免费送”活动的行骗目标。要想得到免费赠送的看似高价值的礼品,用户得关注其账号、填写隐私信息。等把个人信息拱手交出后,对方就连同礼品打包消失了。
对此,微信团队表示,凡是告知可以领取免费礼品,但要求先付手续费或运费且支付费用超出正常价格的;要求运费到付的;需要完成指定任务或填写详细隐私信息才能获得的……大家都需抖擞精神擦亮眼睛。毕竟被骗所谓运费、手续费事小,个人隐私信息因此泄露、甚至被卖给互联网黑灰产业实在得不偿失。
“微传销”从杀熟到杀生
近年,微信传销层出不穷,听来新鲜,走的还是层级关系、入门费、团队计酬等传销老路。比如通过代理商品和发展下线获得收入的微商传销“云在指尖”;没有任何实体项目、仅以大额回报为诱饵发展下线的多级分销“星火草原”等。
以“云在指尖”为例,会员每发展一人成为“指尖管家”(第一代)时,可拿40%的利润。第一代管家推荐新管家(第二代)时,会员可分10%的利润。层层推进,利润水涨船高。截至2016年2月,云在指尖网上商城浏览数达1.4295亿人次,人员层级总数为52层。凭借“只要一部手机,一个微信账号,消费128元就能代理整个商城产品,在家里发链接,就能轻松月入上万,甚至十几万”的宣传语,形成涉案金额6.2亿元,会员260万人的传销大案。“由于网络传销没有地域限制,涉案资金的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传销触角伸向了移动终端,‘微传销’时代已经开始。”北京亿达(上海)律师事务所董毅智律师认为。
危害远超传统传销
“微信传销有发起灵活、传播速度快、资金转移方便、发现和查处难度大、参与总金额更加巨大等特点。和线下传销相比,它的虚拟性、隐蔽性、欺骗性进一步增强,传播突破地域限制,监管难度大大增加。”我国首部微传销调研报告作者、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教授武长海表示。
据他介绍,保守估计,微信传销参与人员超过千万,参与金额数千亿,人数和金额都已经远远超出传统传销。此外,有些微信、微商传销还伴随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假货泛滥、变相传销等严重阻碍了微商本身的声誉和发展。
去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竞争执法局与腾讯签订《网络传销监测治理合作备忘录》,宣布共同建立“网络传销监测治理基地”,围绕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线上监测、调查处置、善后处理、宣传教育、法律研究等开展全方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