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机问世


2017-11-24 11:03 来源:中新网

  杭州11月24日电 23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活体器械的功能材料与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技术开发”重点专项启动推进会举行。会上,专项牵头单位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捷诺飞”)发布了中国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机“Bio-architect?X”,标志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运行第一年即取得重大突破。

 

  据了解,新发布的中国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机紧扣临床转化和应用需求,完成了50余项技术创新和突破,可以实现对医疗制品的大批量稳定制备。其中,关键技术创新“离散制造微层析成像技术(MCT)”技术,从基础原理的提出到技术实现,全部由项目组内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完成。

  据MCT技术发明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王玲介绍:“现有的CT、激光共聚焦等成像技术受到物体体积、信号穿透深度、射线损伤等因素制约。MCT技术是在增材制造(3D打印)的同时,基于微层析技术进行增材成像,理论上成像深度不受限,高分辨率、非接触、无细胞损伤,可在线实时反馈控制打印参数,实现对3D打印产品无损质控。”

  现场,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肖诗鹰代表科技部颁发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书,并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装修组织管理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要求。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整合而成。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出首个面向活细胞3D打印的重点专项。捷诺飞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301医院、二军大附属上海长征医院等单位,组成“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研究团队,以总成绩第一获得该重大专项资助。

  此外,项目敦聘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为组长,欧阳宏伟教授、丁建东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项目首席科学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铭恩与各子课题负责人,向专家组详细汇报了项目的目标、研发内容、技术路线和进展情况,专家组也对项目的各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评估和建议。

  现场,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机的成功研制,不仅推进了3D打印医疗器械、人工组织器官的临床转化进程,也为新药筛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将推动中国新药创制与开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