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为何对中国“有归属感”


2017-11-20 09:13 来源:中新网

  “归属感”和“感召力”

  在一个知识社区平台上,一个提问“为什么那么多老外去中国后,都认为中国好?”吸引了大量留言,至今还在不断更新。除了“生活便利”“人民友好”外,“有归属感”被很多外国网友重复提到。

  “有归属感”,这是一个有趣的回答,代表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外国友人,对中国的情感正随着时光的“发酵”而发生“化学反应”。从事远东进口事务50多年的德国朋友沃尔夫兰,感叹“中国人最值得信赖”。来自美国西雅图的自由撰稿人特丽莎,认为自己在中国常州找到了家乡的熟悉味道。这些都为中国与世界的紧密交融写下生动注脚,具体而深刻地表明中国富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中这样高度概括5年来中国国际形象与地位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道出了世人的心声。近年来,中国话题无疑是关注热度上升最快的议题之一。在互联网上,许多外国网友会热情点赞万吨桥梁转体、整栋建筑平移等中国工程,也会“催促”字幕组尽快更新《甄嬛传》《琅琊榜》等中国电视剧的外文字幕。因为风光秀丽、文化深厚、美食诱人、交通便捷,中国成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眼中的优选旅居地。

  事实上,感召外国友人的,不仅在于中国的风光与美食,更在于中国发展所蕴含的中国思想、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带给他们以不一样的启示与思考。有人注意到,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际重要场合的演讲,总会赢得如潮的掌声,所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主张得到广泛认同。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则在短短数年内,以24个语种、27个版本、660多万册的发行量,覆盖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政要们从中学习“治理之道”,外国民众则借此走近中国、认识中国。无疑,中国对世人的这种感召力是内在的、深层次的。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外国人对中国产生“好感”,还在于中国“走出去”的进程中,一系列响当当的中国行动,让世人感受到一个和平、真诚、友善的中国,进而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在情感上激发共鸣。在不久前召开的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上,一位缅甸记者在现场留言:“一带一路”是我们的help(帮助)和hope(希望)。2015年初也门安全局势恶化时,中国海军不仅帮助所有中国公民,还先后帮助来自巴基斯坦、印度、意大利等15个国家的279名外国公民撤离。一位肯尼亚媒体人分析,各国友人愿意将中国视为可信任的伙伴,不仅因为中国主动提供帮助,更在于中国展现了交朋友的诚意,凡事“说到做到”。也正因此,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声誉与日俱增。

  “虽然她是一个国,却更像一个家,当你来到中国,就一定会喜欢她……”最近,两位外国歌手客串“导游”,手举自拍杆分享生活,骑着共享单车穿街过巷,带领观众体验了一把行走中国的快乐与精彩,让一首名为《I'm going to China》的英文歌走红网络。我国古人讲“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在新时代,中国以其独特的东方风貌与内蕴吸引目光、感召世人,也必定以更加自信、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