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你怎么看?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只官居三品?


2018-08-02 14:47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元芳,你怎么看?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只官居三品?

新华社资料图片

  自从《神探狄仁杰》在央视播出之后,狄公就成了继包公之后,影视文学圈里最具人气的古代宰相,最近十来年已经有数十部影视剧问世。近日,《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正在热映中。《神探狄仁杰》剧中曾多次提到宰相狄仁杰官居三品,这让熟悉清史的当代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清朝的大学士动辄就是一品大员,明朝小小的卫指挥使也有三品。名誉古今的一代贤相狄公,为何只官居三品呢?这其实是唐朝(武周)时期的官制所决定的。

  唐初职事官从二品已经到顶

  按照唐朝官制,文武职事官几乎不设正一品。根据唐朝史学家杜佑《通典·秩品五》记载:“大唐官品:开元二十五年制定。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亲)王爵。”从上看出,正一品大员都是荣誉性的“三师”和“三公”,以及爵位王爵,都不是实职。那么,唐朝有没有正一品的职事官呢?还是有的,这个职位便是天策上将。《旧唐书·职官一》记载:“《武德令》有天策上将,(武德)九年(626年)省。”

  为何唐朝的杜佑不敢写天策上将这个职位呢?因为这个职位只有唐太宗李世民担任过。武德四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消灭夏王窦建德、郑王王世充两大割据势力,并俘获二人。唐高祖李渊认为李世民已经位列秦王、太尉(三公之首,名义上主管全国军事)兼尚书令(尚书省长官,宰相之首),实在无官可封了,且已有的官职无法彰显其荣耀,而特设此职位,并加领司徒(三公第二位,名义上主管全国教化),此时三师空缺,太尉兼司徒实为百官之首。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进位为皇太子,已经不需要这个臣子的职位,当年六月天策府被废除,此职再未设置。

  接下去看《通典》提到的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武散、嗣王、郡王爵、国公爵”。这些不是散阶或荣耀性虚职,就是高级爵位,没有一个是职事官。

  正二品也是如此,《旧唐书》接着提到:“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武德令》唯有公、侯、伯、子、男,贞观十一年加开国之称也。上柱国。勋官。《武德令》有尚书令,龙朔二年(662年)省。自是正第二品无职事官。”隋唐时代,尚书令是尚书省长官,为宰相之首,分别只有杨素和李世民担任过。因为李世民的缘故,唐朝的后来者都不敢居此位,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索性把此职给废除了。故而《旧唐书》统称:“其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及天策上将,太宗在藩为之。及升储,并省之。”

  “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镇军大将军武散、开国县公爵、柱国勋。”(《旧唐书》)从二品除了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外,其余不是地方大员就是虚职。唐初,中央的职事官从二品已经到顶了。

  贞观年被虚职化的尚书左右仆射

  以隋文帝创立的三省长官制为标志,中国的宰相设置已完成了由独相制向群相制的转变, 使之更加合理化,也方便皇权限制相权。唐高祖袭隋制,以三省之长,尚书令、侍中(正三品,2人)、中书令(正三品,2人)同为宰相。《新唐书·百官一》云:“太宗尝为尚书,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至此,仆射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形成了二仆射、二侍中、二中书令的群相制。不过,随着唐朝群相制的发展,尚书左右仆射的命运也和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一样,也被虚职化了。

  唐朝初年,唐太宗以综理政务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为宰相。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诏旨,决定军国大事和官员任免,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负责审核。中书、门下发出的政策命令,皆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负责执行。为了提高效率,唐太宗设立了政事堂,中书、门下两省先在政事堂议定完毕,然后上奏。除了三省首长外,其他人也可以参与政务,需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历没达到三品者)”的头衔,他们也成了事实上的宰相。据《新唐书·宰相表》研究,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宰相同时在位者,少则4人,多则10人;武后、中宗、睿宗时期,同时任相者常有10人左右。

  三省首长之外出现大量宰相的同时,仆射却变成了虚职化的荣誉官阶。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李绩(徐世绩)任左仆射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从此,仆射入政事堂议事,就必须例加此号,表明仆射已不是当然宰相。这样,唐朝中央最高的文职职事官只能三品到顶了。尚书省长官不是宰相后,也意味着,三省制实际上又变成了“中书门下”一省制。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这两个职务其实是户部侍郎(正四品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女皇帝武则天生性好折腾,早在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她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为内史;门下省为鸾台,侍中为纳言;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狄仁杰任相次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他和其他大臣谋反。他使计脱罪,但被武则天贬为彭泽县令。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孙万荣作乱。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重新起用狄仁杰,先为魏州刺史,后为幽州都督。孙万荣闻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神功元年(697年)闰十月,狄仁杰召回朝中再次为相,官拜鸾台侍郎(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次年,狄仁杰又进纳言(侍中)。久视元年(700年)正月迁任内史(中书令)。这次为相,狄公先后任门下省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在职事官里他已经到顶了。武周职事官里已经对狄公已经无官可封,这就是他为何最终只官拜三品的原因。

  当年九月,狄仁杰病故于洛阳私宅,武则天赠文昌右相(尚书右仆射),谥文惠。从他被追赠尚书右仆射也可以看出,尚书省的长官彻底被虚职化了,成为众多荣誉职之一。唐中宗复位后,感念他劝诫武则天不要传位侄子而传己,追赠司空(正一品)。唐睿宗又追封之为梁国公(从一品)。

  只有五品的明朝大学士

  唐朝的宰相官阶不算高,明朝的宰相大学士本身官阶更低,只有五品。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胡惟庸“谋大逆”案发。明太祖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罪诛左丞相的胡惟庸,并发布了《废丞相、大夫,罢中书诏》,取消中书省,废除丞相之职,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二十八年(1395年),他亲自主编《皇明祖训》,规定子孙不得设立丞相,有朝臣提议者全家处决。随着丞相被废除的同时,明代一品的职事官也没了,只有三公(正一品)、三孤(从一品)、太子三师(从一品) 这类荣耀性虚职。这样,明朝文官一般到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也到顶了。

  皇帝直接掌管全国的大小政务,亲自处理批阅奏章,事务实在是过于繁多,一个人难以应付。洪武十五年,明太祖特设置殿阁大学士若干人,侍从在身边以备随时顾问。由于办公场所在内廷的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以及东阁等处,这些人故被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起初,大学士并无实权,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排名也非常靠后。《明史·职官一》载:“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洪武二十五年,明廷重定官品,大学士排名在翰林院学士之后,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

  明成祖朱棣上位后,委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入午门文渊阁参预政事,内阁正式形成。明仁宗即位后,因杨士奇、杨荣等人是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从此阁职渐崇。即使如此,当时还是以文官顶职六部尚书为尊。

  但到了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的权力扩张一发而不可收拾,内阁主要官员已经有了宰相的实权。“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明史·职官一》)这种为避免宰相专权,设立新机构或小官职,最终导致小官职变成宰相的,历史上也数不胜数。如汉光武帝为防止相权,避王莽之祸,将政务中枢由三公府移入宫中尚书台,而由尚书协助处理,这便是尚书台(尚书省)的来历。起先,尚书令秩不过千石,后来成为权力渐大,成为相职,原先的三公倒是成为了加衔。

  嘉靖年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已经把大学士,特别是内阁首辅,视作当然的宰相了。海瑞骂嘉靖皇帝的名篇《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就提到:“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时焉。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之严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转了一圈,明朝又有宰相了,想必大家又要问元芳怎么看了。

  不过,鉴于明朝大学士本身官阶实在过低,嘉靖以来的大学士都兼任正二品的尚书,甚至有从一品以上的三师、三少等加衔,以示尊崇。如严嵩曾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徐阶曾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明朝时期,还把大学士称为“阁老”,《神探狄仁杰》中也常出现此词。《新唐书·百官志》:“(中书省)舍人六人……以久次者一人为阁老,判本省杂事。”这其实是唐代对中书舍人中年资深久者及中书省、门下省属官的敬称。五代以后才用作称呼宰相。用“阁老”称呼狄仁杰,等于贬低了他。后续几部纠正为“国老”倒是正确的,古代国之重臣常被称作“国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记载:“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原标题:元芳,你怎么看?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只官居三品?|尚书|狄仁杰|宰相|李世民|武则天|中书令|门下|太子|到顶|严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