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A主战坦克总设计师毛明——
让国产坦克插上信息化“翅膀”
人物小传:毛明,兵器工业集团首席专家,99A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从事坦克装甲车辆技术研发工作30多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
年轻的时候,毛明想成为一名军人。沙场点兵,英气凛然。他喜欢这种英雄的感觉,男人味十足。
然而,他并未如愿,但成了幕后英雄——99A主战坦克总设计师。
这款火力、防护力、机动力、信息力等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对外界来说并不陌生,在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现场,作为地面方队首发阵容,22辆99A坦克全部按照实战要求进入战斗状态,行进在陆上作战群最前列,接受习主席检阅。
至今,毛明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已经耕耘了30多年。毛明喜欢坦克,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气魄,符合中国军工人的职业气质,展现了军工人的钢铁意志。
恩师的一封信,让他重回军工“国家队”
在毛明办公桌上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张合影照,照片中的老者是他的导师张相麟教授。
谁能想到,让毛明坚守国防事业信念,竟是源于张教授的一封信,一封让他留存至今,每每想起却次次泪目的亲笔信。
1983年,毛明报考了素有战车研制“国家队”之誉的兵器工业集团201所军用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从3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该所6名被录取的研究生之一。
在201所,毛明逐渐感悟到:军人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需要先进的武器装备,而军工人就是为部队提供武器装备和技术保障的人。
毛明在读研期间,不仅工程数学、概率论等课程成绩优异,而且对英语、俄语等外语课也很用心,成绩名列前茅,这也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3年后,带着军工人的那份执着与追求,勤学苦读的毛明以优异成绩成为一名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并师从张相麟教授。
名利之间,他曾彷徨过。毛明博士毕业后,正赶上“出国潮”“下海潮”,原来的同学在中关村卖电脑、组装音箱赚了不少钱。他也有些心动了,他想出国、去赚钱。
彷徨之时,张相麟教授的一封亲笔信,唤醒了他的国防梦。信中,张相麟将自己一生的经历讲给毛明听,希望他能重回201所,继续坚持军工科研工作。
“静下心多做些学术性工作,争取早些在学术领域搞出点名堂,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导师的话让他深受触动,他下定决心重返201所,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与才智。
27岁的毛明回到了那个熟悉的201所。半年后,毛明被安排担任汽车分所副所长。不久后,他又被提拔为特种车辆研究室主任。
天降大任,一战成名。1993年,新一代水陆两栖步兵战车的论证任务,落到了毛明所在的研究室。
古往今来,战争的逻辑是创新求变者胜出,保守僵化者落败。
作为第一副总设计师、水上分系统总设计师,毛明提出变形车体的概念,通过建立战车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并开展大量试验,突破了“两栖车静浮态必须保证纵倾角大于零”的限制,建立两栖战车水上航行动浮态设计新方法,解决了战车重心靠前时航行失稳的重大技术难题,使战车在发动机功率不增加的前提下,水上航速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我国两栖战车技术上的跨越发展。
自主研制成功的新一代步兵战车极大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车总体设计理论与方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列装部队后,赢得官兵一片赞誉。
军工报国,研制我国第一辆信息化坦克
研制国产主战坦克是毛明一直以来的梦想。
作为陆军突击装备,坦克最早出现于一战,成名于二战,并因此确立了在陆战中的主导地位。与世界坦克强国相比,我国坦克起步晚了30多年。
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进行坦克装甲车行业的转型,下一代坦克是什么样子谁都不清楚。毛明和他的团队却笃定初心,要研制一款信息化坦克,不仅跑得快、打得准、防护好,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还要高。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在坦克研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毛明,深知其中的艰辛。
毛明认为,坦克是陆军地面作战的“突击先锋”,战场上多数是面对面、硬碰硬的交锋,提升坦克的战斗力,首先要在火力上实现突破。起初,他想通过加长炮管或制作复合材料弹托等途径来突破,但始终得不到理想的答案。
在当时一些坦克研发领先的国家,这根本算不上什么难题。“涉及到核心技术,就是出再多的钱,他们也不会卖给你!”
“即使摆在自己面前的是座高山,也要想办法翻越。”采访中,回想起那段艰难岁月,毛明依然激情澎湃。解决了,就是世界领先;解决不了,就代表中国军工实力落后。那时,毛明就认准一个死理,“没有中国人办不到的事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毛明找到了突破口。在与被业内尊称为“火药王”的王泽山院士商讨时,王院士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激发了毛明的灵感。
最终,毛明不但证实了王院士设想的可行性,还创新研制出一种复合弹芯,让弹丸的穿甲深度和初速得到大幅提升,能够穿透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装甲。
从外观上看,与99式坦克相比,99A坦克最明显的特征是增加了一个新装置。“它就像一双锐眼,让坦克打得更准!”
既要能打,更要不怕被打。经过无数次测试,毛明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一款高强度复合装甲,为战车穿上了坚固的“防弹衣”。
“它是我国第一辆信息化坦克。”毛明自豪地说,99A坦克具备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能够实现战场感知、态势共享、协同攻防等作战效能,软件、元器件全部自主可控。
坦克超越极限,坦克人无极限
那是发生在99A坦克初始论证的一幕。
东北某试验场,朔风如刀,气温降至-40℃。一辆标有试验编号的99A坦克,碾冰破雪,急速飞驰在茫茫原野。
突然,坦克像“泄”了气的气球,缓缓地停了下来。面对突发情况,之前还在紧盯仪器屏幕的毛明,立刻冲了过去。
拆开一看,原来是传动装置中的一个挡圈因无法承受负载发生了断裂,直接导致该部件严重损坏。由于零件细小琐碎,很多小零件戴着手套根本无法拆卸。
毛明扔下手套,找了块布条把扳手一缠,徒手在刺骨的寒风中拆卸起来。虽然有布条保护,但在这么低的气温下,保护作用有限。等部件拆卸完毕,他的手掌已经和扳手“黏”在了一起。
“坦克是有生命的,一半来自团队,一半来自部队官兵。”这次重返试验场,毛明怀揣着一本珍贵资料——下部队调研时官兵反馈的操作感受和改进建议。每解决一个问题,他就认真地在后面打上一个对勾。
“操纵软轴过重,方向操控不够灵活,操作起来控制不够精准,容易出现变形,建议改成拉臂式。”
“能不能研发一套故障自我检测系统,通过电脑终端调出故障单,第一时间就能找到故障部位。”
“履带端联器固定螺栓头在外,磨损后不易拆卸。”
……
中部战区陆军某师二级军士长丁辉,曾驾驶过多种坦克车型,他依然记得那次在坦克里与毛明的对话,每提出一个建议,毛明都如获至宝,一字不差地记在笔记本上。因为痴迷坦克,两人结缘,成为一对默契的师徒。
“研制坦克我有自己的见解,但是使用坦克的官兵最有发言权。”一次,研发团队在综合传动装置改进过程中遇到了技术瓶颈,需要攻关,可时间已近深夜子时。就在项目组万分焦急之时,毛明出现了。
见项目组正给传动装置加油,准备进行台架试验,毛明把外套扔到一边,立即动手打油。当时的打油过程比较繁琐,需要用手摇泵,先从油桶里把油抽到小塑料桶里,再加注到传动装置内。毛明一边摇油,一边为同事们加油鼓劲。等到加油结束,开始第一轮试验时,已是凌晨3点多。这一夜,毛明与项目组一起合力攻关,直到问题解决后才回家。
“毛老师对待工作和坦克的脾性一样,像是‘拼命三郎’。”这是多年来毛明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一次下部队调研,毛明钻到坦克里向官兵征询建议,临近午饭时间,同事爬到坦克上“磨”了几次也没把毛明“请”出来,反倒被“批评”一通:“饭可以不吃,但问题必须解决,我先解决问题,再去吃饭。”
坦克超越极限,坦克人无极限。斗转星移,从最初59式坦克到99式坦克,再到全新的99A坦克,主战坦克的升级换代见证了中国陆军的跨越发展,意味着陆军开始从机械化向数字化跨越。历经多年艰苦攻关,毛明和他的99A坦克经受住洗礼和考验,把“梦”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