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侧记


2017-11-21 15:30 来源:中新网

  “一,二,Go!”,“一,二,起!”

 

  急促响亮的中英文混合口号声在美国俄勒冈州国民警卫队拉里叶军营此起彼伏。穿着迷彩服的中美士兵三、四人一组,在一条小河两端的木桩上快速拉起一条绳索,变成一座简易“桥”,救援人员仰身飞快爬过“桥”抵达对岸,装有伤员的简易担架通过“桥”送到安全地带。“桥”的两头,士兵们在口号声中竭力将绳索举到最高,以防救援人员或伤员掉入河里。

  美国陆军中士马修·明恩斯从没学过中文,却在这次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中,记住了两国士兵共同发明的中英文口号。

  “我知道,中文的‘一’就是英文的‘one’,‘二’就是‘two’,‘Go’就是‘起’。这口号喊起来很顺口,很好记。”明恩斯对记者说,“我们虽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目的都是一致的,我们互相都能明白。”

  从11月13日开始的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和研讨交流,当地时间19日进入尾声。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以应对洪涝灾害为背景,就“洪水灾害威胁的气候模式及预警领域的国际合作”、“洪涝灾害管理机制及军民协作”等进行3天的研讨交流,随后转入4天的指挥所推演和联合实兵演练,围绕人道主义减灾救援,包括直升机水面搜救、废墟救援、狭小空间救援和单绳桥救援等课目。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和美国太平洋陆军官兵共200多人参加。

  和明恩斯一样,许多士兵都是第一次参加演练,虽然有的存在语言障碍,但几天下来,他们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默契的交流合作方式。

  河边的草地上,中美医护人员正在急救“伤员”格伦·拉思威克。他的头部和上身大片“血迹”,大腿“受伤”。对他的排查、止血、静脉输液、大腿固定,全部程序不到一分钟完成。

  与此同时,张建平和杨茜早已把身后的背包解开,取出一副折叠式担架,将几罐特殊粘合剂灌入,不到15分钟,一副简易野战担架成形。他们小心把拉思威克抬上担架,其他几名救护人员迅速将担架送到河边,通过绳“桥”送到对岸。

  美方医护人员亚当姆斯·查尔斯告诉中新社记者:“虽然我们操作流程有所不同,但我们做到配合默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明白相互的意思,争取最快救治处理伤员。”

  双方的交流合作还体现在技能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在一个废墟前,士兵们正在演练如何在狭小空间营救被困者。

  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下士王润泽告诉记者,他们分三次演练,中美各操作一次,总结出最好的方式,第三次双方混合。

  “救灾的时间最重要,我们将原本30分钟的搜救行动缩短到16分47秒,太神奇了!”说着,他满脸都是骄傲和欣慰的笑容。

  中美观摩团团长对士兵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赞赏。

  中方观摩团团长、南部战区陆军司令员张践少将当日在回答中新社记者提问时说:“士兵们的表现非常出色,非常专业。”

  美方观摩团团长、美军太平洋陆军司令布朗上将则说:“看到士兵们的密切合作,交流互信,我对中美未来合作应对灾难充满信心。”

  连日来,士兵们不仅收获了技能,也收获了友情。

  美方安排所有中方人员入住国民警卫队营地,还在紧张的演练之余,组织了篮球比赛和文艺联欢活动,让远离家乡的中方人员在俄勒冈特有的湿冷雨季感受到了温情。

  令解放军中尉莫思华难忘和感动的,是营地食堂的工作人员费尽心思为中方人员做了不算地道的糖醋排骨和面条,美军士兵还带来腌制过的海产品让大家品尝。

  “我们收获了技能,也收获了友情。”他说。

  中美两军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研讨交流自1997年首次开展以来,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20年来,双方共开展13次研讨交流、6次指挥所推演和5次实兵演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