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为农历5月15日,据信是南明鲁王朱以海诞辰400周年纪念日。此展是“鲁王圹志”自1959年出土并移交历史博物馆典藏之后,首次回到金门,也被视为迄今在金门展出的最具历史价值的台湾文物。
金门文史人士指,朱以海为明太祖第九子朱檀的十世孙,明末以监国名义于东南沿海高举义旗,与郑成功等致力抗清复明,永历16年(公元1622年)死于金门,时年45岁。
1832年,金门本地文人林树梅在金门城东发现一座古墓,当时认定为鲁王墓。1936年抗战前夕,金门当地在墓旁建鲁亭,并邀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下“民族英范”。鲁王由此成为民众抗日象征之一。
1959年,台湾军方在金门旧金城城东炸山采石时,发现一座古墓及长方形石碑,碑上刻有记载鲁王生平的726字。这座古墓经考证为鲁王墓,出土石碑“鲁王圹志”。4年后,鲁王遗骨迁葬金门小径村郊新墓园,民众每年举行祭礼。
9日上午9时,在太武山鲁王墓前,金门县长陈福海、各界代表及管管、黄克全、林焱、哈雷等两岸诗人、作家,依循古礼公祭鲁王诞辰400周年。
最后,两岸文化界人士到金门历史民俗博物院为这块特殊的碑石揭开幕布。碑文清楚地记载着鲁王去世时间、原因及王妃、子女的下落等。
金门燕南书院院长杨树清告诉中新社记者,圹志的发现说明《明史》称郑成功将鲁王沉入海中并非事实,洗刷郑成功近300年冤屈,对南明史和台湾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金门县文化园区管理所暨民俗博物馆所长卢根阵称,金门是活的博物馆,期望借由鲁王圹志特展,带动两岸南明史研究和文物史迹保存,形塑金门更多元的文化发展视角。
当天下午,两岸诗人、艺术家还举办“南明诗韵”诗会,以诗会友。
在圹志展出前,金门历史民俗博物馆于2016年推出了“两岸南明史迹与家庙族谱交流展”,通过金门、厦门、漳州、泉州“南明史迹联盟”的结盟,推动南明历史研究,发扬地方文化资源,也彰显金门在中华文化中特殊的历史地位。
据悉,此次特展持续至8月30日。台湾历史博物馆还将以3D列印技术复制圹志,留在金门永久典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