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李中莹苏彝乡,位于宾川县东北部,大理、楚雄、丽江三县交界处。全乡面积292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该镇人口为2,405户,8,804人。这里居住着汉、傈僳族、彝族、拉祜族、白族和傣族等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这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城镇,也是全省506个扶贫村之一。
近年来,钟英的乡镇党委和政府以消除贫困为主线,以创造民族团结进步为重点。他们密切关注消除贫困和民族团结的双重促进,形成了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和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没有散兵游勇。
从宾川县到南方的旅程,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记者和他的一行人来到金沙江的李李码头,换上了橡皮艇。二十分钟后,一条蜿蜒于河岸的石板路出现在他们面前,并爬上了路的顶端。在他们面前只看到一群红墙绿瓦,错落有致,村庄紧靠着山。这是宾川县中营傈僳族彝族乡李万平村。
“在2015年之前,这个村庄唯一能看到的现代文明是政府为这个村庄安装的高压电力。”直马当村扶贫工作第一书记杜成本指着村广场旁的变压器介绍。
李万平村位于宾川县中营乡东北部金沙江河谷的中段。这是一个傈僳族村庄,海拔最低,位置最偏远,贫困程度最深。全村有38户151人,都是有记录的哥斯达黎加穷人。破败的居民楼、混乱的村庄环境和傈僳族同胞的精神萎靡是曾经的荔湾坪村的真实写照。
“现在没事了。我的新房子已经建成,村里的道路已经修好。两个儿子都出去工作了。后来,我们两个在家里照顾山上的3亩石榴和10亩青花椒。有了更多的猪和羊,日子会变得越来越好,”村民李玉才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他在村子旁边的地里给石榴浇水。
作为县内一个极度贫困的民族村,荔湾坪村自2016年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已投资800多万元。实施了安居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青花椒、石榴、黑毛猪、黑山羊等工业发展项目,对村庄人居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和升级。荔湾坪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工业发展前景看好,居民生活面貌大为改善,当地人民逐步走上了扶贫开发的光明大道。
在扶贫工作中,乡镇党委和政府将按照不归一村、不归一组、不归一人的要求,尽一切可能做好全村的扶贫工作钟英乡的乡长张如祥介绍说。
李万平只是钟莹整个消除贫困运动的一个缩影。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该镇目前已经实现了零绝对贫困的目标。
民族团结和家庭纽带
“我家一共有6口人,包括4个民族:汉族、彝族、傈僳族和藏族。我们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我们相处得很好。这可以说是唐家底村民族团结的模范家庭。”中营乡汤家底村党支部书记杨作坤自豪地告诉记者。
走进中营乡汤家地村,青瓦白墙的房子井然有序,干净宽阔的水泥路通向每一户人家的大门。孩子们正在美丽宽敞的校园里学习。民族团结文化的彩画随处可见。
宾川县中营乡汤家底村委会汤家底村是一个“直族”聚居的村庄。该村主要由傈僳族、彝族和拉祜族组成。近年来,中营镇党委和政府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每个家庭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工作理念。积极争取民族发展资金,投资436万元实施唐家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程。通过兴修水利突破发展瓶颈、疏通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通道”、扶植产业增加收入、打出民族团结进步的“繁荣牌”、凝聚舆论谋求发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家”等措施,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聚集起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 “汉族和少数民族不能分离,少数民族和汉族不能分离,少数民族不能互相分离”的思想,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