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罗布泊——扶贫之路昆仑下的活力


2020-06-07 15:4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伟大壮举扶贫印记】

光明日报记者王色

当我见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扶贫办主任周时,他正忙着和人们在电话里谈论他的工作。我看见他挥着手,简单而坚定地告诉对方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在与记者谈及洛浦县的扶贫目标时,他简洁地说:“我们只有两个字:以工业为支撑,以就业为出发点。全县已转移38000名贫困人口就业,平均每个贫困家庭有1.5人实现稳定就业。到今年年底,洛浦县将全部脱贫,人均收入将超过11000元

罗浦县那瓦乡诺布伊村的樱桃园里,村民们正在采摘樱桃。光明日报记者李荣与穆罕默德的伊莱埃尼瓦尔合影

罗浦县山浦镇谷子甘兰村黑木耳基地,村民们正在晒干黑木耳。光明日报记者李荣与穆罕默德的伊莱埃尼瓦尔合影

洛浦县位于昆仑山北麓,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之一。绿洲仅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6%,近30万人口仅有34万亩耕地。如何摆脱贫困是县委和县政府深思的问题。

洛浦县经过认真调查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贫困人口要实现持续增收和扶贫,必须依靠工业扶贫。工业扶贫的关键是培育和发展能带动穷人稳步增加收入的富裕产业。龙头企业应成为企业与扶贫、扶贫资金有机结合的驱动力,使企业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农民才能真正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在洛浦县沙尔巴镇戈甲卡尔克村的肉鸭基地,村民们正在检查小鸭的生长情况。光明日报记者李荣与穆罕默德的伊莱埃尼瓦尔合影

在罗浦县罗浦镇查帕兰干村的安哥拉兔养殖基地,负责人王(中)观察了安哥拉兔的生长情况。光明日报记者李荣与穆罕默德的伊莱埃尼瓦尔合影

今年年初,在恰尔巴格乡库姆巴格村的会议室里,村委会干部和“参观聚益”驻地小组的成员召集妇女代表在家中讨论将闲置房屋和后院改造成小拱形棚子的相关事宜,以便种植蘑菇菌袋,增加收入和财富。组长陈峰说:“这些妇女有可以在家里活动的老人,还有闲置的土地和房子。本项目首期投资相对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他们可以呆在家里增加收入。”

从去年开始,沙尔巴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在各村发展蘑菇种植。库姆巴格村的塞普加玛丽麦麦蒂一家只有一个收入来源,依靠丈夫打零工。为了帮助她的家庭尽快摆脱贫困,去年,村里的“两个委员会”和居民小组安排萨伊普加玛丽麦麦蒂担任村清洁工。最近,她还被组织到成熟菇袋棚实地参观学习,鼓励她利用自己的庭院发展菇袋栽培,增加收入。“我计划先种植100个细菌袋,然后向技术人员学习这项技术。只要蘑菇的质量好,就没有必要担心市场。我的父母也可以帮我在家里种蘑菇。加上我的清洁收入,我一个月能挣2000元。”

在洛浦县航桂镇霍各齐托格拉克村的胡杨生态风景区,游客们骑着骆驼,欣赏胡杨。光明日报记者李荣与穆罕默德的伊莱埃尼瓦尔合影

洛浦县多鲁乡哈尔瓦夫村的一个角落。《光明日报》记者李荣与伊琳合影

在洛浦县那瓦镇扶贫工业园的车间里,图保古里土赫提正在熟练地加工新鞋。一年前,她还是村里一个贫穷的家庭,已经建立了档案和登记卡。现在她已经成为工业园区的优秀员工。图保古里土赫提说:“现在每月工资约为2100元,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每次我看到我的鞋子,我都感到快乐。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洛浦县那瓦乡党委副书记高东东说:“那瓦乡党委协调促进了工业就业。扶贫工业园区的员工基本上可以完成每天20双鞋的任务。工资超过2000元,为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莉告诉记者,洛浦县通过整合各种扶贫资金和对新疆的援助资金,逐步发展壮大了鸽子业、养鸭业、黑木耳业、养兔业、奶牛业和特色种植业。建立了“县龙头企业、乡镇大型企业、村办工厂、家庭小作坊”的四级产业发展和就业体系,实现了贫困家庭就地就业。

《光明日报》(2020年6月7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