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与人争水,“阳澄湖困局”如何解
【光明时评】
阳澄湖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水源,是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的第二水源,也是苏州的备用应急水源。为了保护阳澄湖的水质,苏州市从2001年开始不断缩小围网养殖大闸蟹的面积,只剩下16000亩。据媒体报道,阳澄湖出现了一个新问题:“螃蟹上岸,污染又回到湖里。”近年来,阳澄湖周边村庄的村民已经将农田挖成池塘,并从阳澄湖引进水,开始了螃蟹养殖业务。
池塘里没有螃蟹?当然不是,问题是池塘里的螃蟹也吃冰鱼和玉米。养殖产生的废水会流回湖里,污染也会回到湖里。据了解,阳澄湖沿岸建水产养殖池的面积已达到74,800亩,是该湖围垦面积的4倍。
这种情况让各方都感到尴尬。对消费者来说,高价购买的“阳澄湖大闸蟹”很可能是在阳澄湖旁边的池塘里饲养的,这不可避免地让人感觉被骗了。另一方面,“污染回到湖泊”大大抵消了政府减少围网面积的效果,从而有可能减少对表面物品的污染。
归根结底,阳澄湖周围的村民对大闸蟹养殖的“痴迷”是为了生计和生活的改善。阳澄湖大闸蟹享有盛誉,从不担心销售,价格几乎每年都在上涨。有了这个金字招牌,没有人愿意主动少筹。如果你不想在湖里养它们,你必须上岸养它们。据说,当地有政策和对策。
但这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据报道,阳澄湖水体总磷指标自2016年以来一直保持在0.06毫克/升左右,4年来变化不大。属于四级水源标准,三级及以上水源可作为饮用水源。螃蟹有水喝,但是人们没有水喝,这与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宗旨背道而驰。这表明阳澄湖的污染治理之路已经到了做出明确选择、克服困难的关键点。
对苏州来说,阳澄湖的生态功能远比每年生产多少大闸蟹重要。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也是负担得起的。然而,对农民来说,大闸蟹的规模和产量直接关系到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如何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平衡两者,需要全面考虑和长期规划。要明白阻塞不如疏浚好,盲目禁止只能使可见污染看不见。
对于阳澄湖周边地区,我们也应该打破思维的枷锁,主动转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例如,为了发展旅游业,阳澄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风景优美。不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棋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例如,众所周知,市场上有很多以阳澄湖为名的“沐浴蟹”,那么阳澄湖为什么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公平的蟹类流通中心呢?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良好的安全检测有助于“阳澄湖认证蟹”获得消费者比“阳澄湖养殖蟹”更多的信任。
阳澄湖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但是只有保护好这个湖的清水,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我们永远可以容纳的金饭碗。
(媒体评论员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