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90后均是高校教授、博导,多人系本土高校培养
近日,“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导”引起广泛关注,事实上,“90后”青年学者走到台前已不是个例,而李琳相对特殊的一点在于,其学习研究经历均在国内高校,并无海外留学经历。
出生于1991年的李琳是在2019年7月起担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她主要从事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此前于201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同在2019年7月,1991年出生的万龙在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成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资料显示,万龙,男,1991年生,江西南昌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焊接与先进控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围绕智能重载机器人和有色金属搅拌摩擦焊方向,发表SCI期刊论文30余篇,SCI他引400余次,3篇论文为《Mater Des》、《J Mater Sci Technol》热点和《Sci Technol Weld Joi》主编推荐亮点文章;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已授权25项。
他先后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龙江科技英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计划,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省十大杰出青年创业奖、恰佩克杰出青年创业者奖等荣誉。所带领的团队获评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团队和国家开发银行科技创新团队。2015年,响应党中央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号召,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契机,发起成立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将技术积累进行产业化。
和李琳一样,万龙也无海外留学经历。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获得了焊接技术与工程学士学位、金融学学士学位、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2019年6月获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
今年9月初,《半月谈》曾报道了万龙的相关事迹。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希望把自己的创新经验、创业心得分享给更多学生,同时继续做科研,推动产学研用,实现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和义务。
稍早前,南京农业大学的“90后”女教授李姗也曾引发关注。她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018年12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的研究方向包括不同植物激素互作调控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机制、植物激素调控水稻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制、营养元素(如氮、磷等)影响水稻生长素途径及体内稳态的机理等。
另外,在2018年3月获得同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后,出生于1990年的李东便被湖南大学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他以62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物理系,201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他以直博生的方式继续留校攻读,2018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首次提出了可编程非易失性光电子存储器概念,实现了器件光电转换,集逻辑运算与信息存储功能于一体。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被同行评价为“重大的突破”。
其余一些已为人熟知的“90后”高校教授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刘明侦、顾实和浙江大学杨树等人,他们均拥有海外留学经历。
澎湃新闻记者 钟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