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办起音乐会(守望)


2018-06-20 14: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村头办起音乐会(守望)

圈头村音乐会成员正在演奏。资料照片

雄安新区建设飞速推进,在不远处安新县白洋淀中心,四面环水的圈头村,风景优美。一到晚上,村里一间院落里,几个乐手操着乐器,熟稔地演奏着古老的乐曲。宁静的夜,芦苇摇荡,古曲庄严肃穆,淀里的银波泠泠作响,为乐曲里诉说的故事而咏唱。

“一辈子干这行,上一辈传下来的谱子,一点都不能差。”老乐手神情严肃,敲起铛子来铿锵有力。老人名叫夏赶会,如今已91岁高龄,是音乐会中唯一的一位老先生。他11岁开始学习“文场”(笙管乐,包括笙、管子、笛子等),后又转学“武场”(打击乐,包括云锣、鼓、镲等),虽已把技艺倾囊传授给了年轻人,但几十年来他从未缺席,每次演出都风雨无阻。

圈头村音乐会始于明末清初,是祭祀时演出的一种“节目”,2008年6月,圈头音乐会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至今仍沿用中国古老的乐谱——工尺谱,保留着一本有百余年历史的乐谱手抄本。在所有55首曲目中,还能完整演奏其中40首和一首名为《坐禅谭》的打击乐。”乐手中,31岁的张淼是现在音乐会的骨干,担任圈头村音乐会的秘书长。

张淼从小就对“音乐会”抱有极大的热情。他13岁开始学习笙,后来又学管子,18年来,每年参加演出近百场。走进张淼的家里,书架上的几十盘磁带,记录着他小时候学习念唱工尺谱时的稚嫩声音。“尽管不同乐手在审美上有差异,但我们对音乐会的价值认同是相同的。现在,到了我们接过担子的时候了。”张淼说。

“俗话说‘万天的管子千天的笙’,管子的哨芯,口含深一点浅一点,吹出来的高低都大不一样,必须选择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来培养。”张淼介绍,他的徒弟15岁的陈卓学习吹管子已经3年了。

陈卓随兴给记者念唱了一首他拿手的小踏曲《五圣佛》。“首先要学习念工尺谱字,尺谱只有音调高低,没有强弱变化、感情基调等提示,念唱的词也没有实际的含义,所以主要靠老师口传心授,自己念唱记诵,这得花一年时间,学会了唱谱之后才能学习乐器演奏。” 陈卓说。

“民乐并不是脱离了时代的音乐,它是我们祖祖辈辈文化的承载,通过古曲我能够感受到以前人们的情感,但音乐会如果要推广,也需要和我们当下的文化结合起来。”00后的陈卓虽喜欢流行音乐,但对古乐的感情十分深厚。

“教出一个学生至少得一年时间,现在的学生,有几个马上初中毕业要去县城上学,将离开音乐会。要想把音乐会传承下去,面临的困难比较多。”张淼感叹道。

记者发现,圈头村音乐会的演奏形式严谨,乐曲风格古朴,所奏曲目也有限定;同时,音乐会的所有演奏均不收取费用。随着老一辈逐渐离去,音乐会似乎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相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的吹打乐因为形式多样、风格活泼,正逐渐占领越来越多的民俗活动。

现在,音乐会已经打破了多年“传男不传女”的旧俗,培养了几位女乐手,为音乐会带来了新的生机。雄安新区成立后,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承下去,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目前,保定市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与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正在对安新和容城两县的音乐类非遗进行考察摄录研究工作。

雄安新区的设立,为“音乐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在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座谈会上表示,新区将建设博物馆、展览馆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在地方特色文化设施方面则加强红色文化、北方水乡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圈头音乐会和白洋淀一样是安新的名片,现在雄安新区成立了,希望音乐会未来能走得更高、更远,将来还会有固定的场所,能有固定的演出人员,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音乐。”张淼说。

原标题:村头办起音乐会(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