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向大洋更深处挺进(评论员观察)
今天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正是要用海洋强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头枕热土,面向大洋,今日的中国对海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深刻表达了建设海洋强国的信心和决心。从2013年主持中央政治局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研究的集体学习,到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到今年两会上鼓励山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战略,激发起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强大行动力量。
仔细看,中国的大陆海岸线恰似一张拉满的弓,它积蓄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势能。比如,被誉为“漂浮的黄金产业”的邮轮业,在国内的需求不断扩大,推动了海洋旅游新业态的增长潜能进一步释放;又如,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集聚逐渐形成;再如,沿海省份的海上风电项目“扬帆起航”,在各项非水可再生能源中率先进入商业化和市场基础的发展轨道……《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已达77611亿元。曾经,海岸是人们行动的边界;今天,海岸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不仅仅是“耕海牧渔”,中国的海洋经济正向更广更深处拓展,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为我们建设海洋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海洋经济一同拓展的,还有保护海洋生态的理念。去年,浙江温州瑞安法院发出了国内首份《海洋生态修复令》,要求破坏者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今年,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强调要严格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立健全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当海洋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类“足迹”,让绿色发展理念从大陆向大洋延伸,让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共同守卫这片蓝,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伏季休渔政策能否进一步加强?避免硫污染,是否要发展新能源船舶?各地海洋生态补偿工作应该如何推进与规范?这些都是海洋生态保护进程中需要共同思考、共同解决的问题。
当然,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生态保护,都离不开海洋科技。去年,我国在南海成功实现可燃冰连续试开采60天,累计产气超30万立方米,这个来自海上的世界纪录格外振奋人心。其实,无论是“蛟龙号”的100次深潜还是发展海水淡化、海洋能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海洋科技迈向创新引领,才能用前沿科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国方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建设海洋强国,归根到底是要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能闯大洋,方能守海疆。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如此关注海洋权益并为此付出切实的行动。国产航母完成海试,中国海军和平造访伦敦,亚丁湾护航女陆战队员宋玺成为正能量偶像……每一次向海洋深处的迈步,都激荡着亿万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折射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进步。统筹兼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仅是为主权与安全树立屏障,更是为发展提供安全红利。
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今天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正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用海洋强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维护海洋权益和提升综合国力相匹配,中国,正向大洋更深处挺进。
原标题:中国,向大洋更深处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