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州:“万企融合”新活力 数字经济新蓝海
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有点忙,各个车间正开足马力生产,企业成品仓库内,一摞摞码放整齐的油辣椒产品,正抓紧装车准备运往沿海港口,出口至韩国、荷兰、美国等海外市场。
“企业产销两旺、快速发展的背后,除去多年来对产品、市场和品牌的深耕外,大数据的精准助力功不可没。”在该公司行政综合部经理雷东看来,老干妈行销海外,霸占“舌尖的秘诀”的法宝离不开大数据。该公司运用大数据,对全球销售实施了精准分析、精细管理,知道哪个产品销售最好,掌握各区域库存的变化,通过精细化管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能。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已销往80个国家和地区。
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下,一瓶辣酱香飘世界。
近年来,贵州通过建立大数据思维,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来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逐步构建出了更广泛、更多元、更立体的经济体系。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条路上,贵州正迈出坚实的一步。
速度激情大数据成为世界认识贵州新名片
图为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数据,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素新引擎。”地处中国西部内陆的贵州,同样处于这样的历史新时期。大数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勇立潮头抢先机,干在实处走前列。”从一张白纸到大数据新名片,再到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回望贵州大数据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离不开贵州生态环境优秀、地质结构稳定、电力资源充沛等诸多发展大数据的优势,更离不开贵州发展大数据的满腔“速度与激情”。
2014年,贵州开始从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上全面布局大数据产业,《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相继出台,国内第一部信息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也迅速面世,大数据产业正式开跑。
2015年,贵州在全省层面提出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围绕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着力推动大数据应用,全力创新大数据制度,闯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的大数据发展创新之路。
贵州的探索和努力,逐步得到了国家层面和业界的广泛认可。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央网信办三部门批复同意贵州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从“实验田”变身“试验区”,“贵州行动”上升为“国家试验”。
短短几年时间的探索,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目共睹:率先建成中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开创大数据立法先河,设立全球首个大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行中国首个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举办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获批建设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在大数据发展的这条路上走得坚定而有力。
贵州发展大数据的势头和劲头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苹果、高通、微软、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国内互联网领军企业纷纷落户贵州,贵州大数据全球“朋友圈”越来越大;同时,培育形成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企业,货车帮、白山云等本土大数据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标杆,货车帮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一批高成长性大数据企业快速发展。贵州,已成为大数据创业投资热土和“首选试验田”,吸引众多国内外企业落户生根。
“企业之所以落户在贵州,是看准了这里大数据发展的势头。”2015年,高登世德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康带领着他的团队放弃澳大利亚优越的工作回国创业,落户贵阳国家高新区。“贵阳高新区在扶持政策、办公场所、员工公寓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公司创业初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排除了公司在创业起步阶段的艰难和顾虑。”王康说,在企业落户时就感受到了“贵州速度”,证照的“光速办理”,“创客十条”“区块链十条”等优惠政策帮扶,更坚定了他在贵州发展的信心。
不到三年时间,高登世德已成为国内能覆盖资产证券化全生命流程的软件服务提供商,帮助中国资产证券化产业链上的多家主流持牌金融机构实现了信息系统化建设。公司像一块“磁石”不断吸引着优质客户与投资人,也吸引着优秀人才加入,从当初6人的核心团队发展到70多人。2018年,高登世德在贵阳成立核心产品团队,吸纳了10余位在外地学习工作的黔籍人才“回流”。对于未来的发展,王康信心满满。
高登世德王康的感受,也是众多选择带领企业落户贵州的老总们的一致感受。
——高通公司总裁德里克·阿博利:贵州有着非常独特的资源,并关注绿色发展,这也是美国高通公司所关注的。再加上贵州要成为数据中心技术的领跑者,这也进一步使得我们能够做出决定,与贵州省建立起战略合作。
——苹果公司环境、政策和社会事务副总裁丽萨·杰克逊:苹果选择贵州是因为,贵州有令人瞩目的增长,是中国新数据中心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地点之一。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贵州是大数据产业的福地,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从无到有,收获了很多成果和丰富经验。在贵州发展大数据是一件让人很开心和振奋的事情。贵州提出大数据的战略是非常好的,而且这也能充分利用贵州水利能源的优势。
——满帮集团联席总裁、货车帮CEO罗鹏:货车帮之所以选择贵阳,是因为这里有一群懂我们的人。
……
数据显示,经过五年发展,贵州大数据相关企业从2013年的不足1000家增长到了如今的8900家,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2017年,贵州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电力并列成为工业第二大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数据清洗加工、安全、交易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贵州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把发展大数据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扎实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名片。
图为贵安新区生态富士康园区。刘啟钧 摄
转型升级大数据成为经济提质增效“新蓝海”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
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一种技术、一种产业、一种理念,更是一个时代。大数据唯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到更广泛的天地,才能开出更绚烂的花朵,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对于这一点,贵州看得很清楚。
2017年,贵州运用大数据开展“千企改造”,对4000多家企业进行了以信息化、数字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实现了一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突围发展;同时,通过实施“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2017行动计划”,打造了一批产业服务平台和融合应用技术标准,推动一批传统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走进贵阳经开区航天电器“麻花针”合件全自动生产线,70多台智能设备正在忙碌地运作,绕线、冲胖 、压接、检测等六种工序正有条不紊进行,不一会,一颗“麻花针”已经焊接成型。
可别小看了这颗“麻花针”,它的直径只有0.28毫米,需要采用极其复杂的制造工艺。它也是航天电器由传统制造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见证者。
“未使用自动化设备之前,60余名员工每天加班加点生产麻花针合件不到200万件,较低的生产效率造成了订单交付周期拉长,时间成本加大,同时因手工制造带来的瑕疵使得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车间主任王利祥对此深有体会。智能改造后,很多环节只需动动手指,大多数工作就可以完成了,目前车间人员由原先的60人减少为28人。“机器让智慧升级,每个人的产出量也大大提升了。”与传统生产线相比,全自动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近3倍,产能由月产200万件提升至500万件,合件的整体合格率从80%提升至95%以上,真正实现了“智能生产”。
记者注意到,在麻花针自动生产车间入口左侧有块大屏幕,当天产品计划数量、当前完成量在屏上全部清晰可见,生产过程全程可视。
“以前接到一个订单,要经历审价、生产等众多步骤,流程较长。”航天电器智能制造工程部综合管理处处长吕江涛说,为打破信息壁垒,航天电器尝试以大数据手段开展数据采集、多源数据融合和数据分析,实施“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航天电器和航天云网合作,通过云平等七大系统无缝集成,从客户下单到生产的数据可同步共享,生产组织内部信息与生产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航天电器生产数据已实现同步上传航天云网工业云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实时监控产品质量,实现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偏差,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合格率。同时,航天电器依托工业云平台,努力形成设计云、制造云、检测云、物流云、采购云、商务云、贸易云等多种云端服务形态,将生产流程中的“信息孤岛”全部打通。现如今,从用户发布需求到订单交付,整个过程15分钟便可完成。
数字化的背后,是更高的产能、更有效的劳动。航天电器只是贵州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贵州省先后开展了“千企改造”工程和“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2017年行动计划”,引进阿里、华为、西门子、SAP、酷特等111家全球知名大数据企业组成“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服务队”,为贵州提供了318个典型应用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涉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企业信息化、金融与营销、数据处理与应用、网络与安全等多个领域,为贵州省传统企业与大数据融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培育打造了100个典型示范项目,建成了10个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23个标准规范编制计划。
据贵州省大数据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近三年来,贵州省两化融合指数在全国排名上升了6位,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40.5%,提高了4.8个百分点,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23.4%,提高了3.4个百分点。
“大数据本身就是实体经济,发展大数据产业就是发展实体经济。”在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马宁宇看来,大数据实体经济是贵州经济提质增效的“新蓝海”,更是贵州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重要驱动力。马宁宇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开展“数字经济”攻坚战,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围绕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以及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各个环节,以应用为核心,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图为贵安新区三大运营数据中心。
万企融合大数据融合将实现全领域全覆盖
有了目标,贵州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今年2月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贵州省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 打好“数字经济”攻坚战方案》(黔府发〔2018〕2号)(以下简称《方案》),全面部署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大数据的生命力在于融合,企业是主体,而真正的融合,是让大数据真正成为企业的发动机之一。这一点也与《方案》不谋而合。《方案》中明确了未来5年的工作目标,到2022年,贵州将带动10000户以上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3%,引导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实体经济企业融合升级全覆盖。
在贵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数字经济”攻坚战已正式打响,大数据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正在有序推进,这过程中也涌现出不少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
修文县扎佐镇香巴湖村是一个县级贫困村,而大数据的介入,颠覆了农户们过去百年传统的劳作和销售模式,给农户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64岁的黄庭祥是村里的贫困户,80年代开始,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植猕猴桃。“种了30多年了,都是收成了以后挑到县里去卖。”黄庭祥 说,过去家里的猕猴桃产量不大,收成最好的时候也就能赚个1000多元钱,日子过得紧巴巴。
改变发生在2017年,修文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对香巴湖村的猕猴桃种植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收购,从这时开始,大数据走进了香巴湖村,也悄然改变了黄庭祥的生活。
“去年12亩地产的猕猴桃,赚了12000多元。”黄庭祥乐滋滋地说。在香巴湖村,像黄庭祥一样靠猕猴桃脱贫致富的农户一共有32家。原本毫不起眼的山间野果,现如今在北京、上海的超市一盒能卖168元。
大数据让香巴湖村的猕猴桃走上“逆袭道路”,村里的种植大户周品珍感触良多。“地里居然还要装摄像头,还有些稀奇的设备立在地里,公司的技术人员居然还要教我们用电脑。”周珍品说,当时真的觉得很稀奇,不知道这些城里人用的“高科技”能干啥,“现在会用了,才知道,这些东西真是厉害。”
现在的周珍品已经学会了利用家里电脑实时监控和管理地里的工人,也会通过电脑了解土地的酸碱度和空气的湿度,“电脑会将土壤、空气、树苗的情况进行采集,然后进行分析,并给出如何进行管理和调整的方法。”而这放在以前,周珍品想都不敢想。
“劳作没有以前辛苦,关键是该怎么种心里有数,今年挂果的猕猴桃品质也明显好很多。”周珍品算了一笔账,自从用了大数据手段,他家的生产成本降低了20%,而产量则提高了30%。
除了利用监控平台对猕猴桃培育进行统一管理外,大数据对于市场的精准投放也有绝活。
郑健是修文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大数据部的负责人,对猕猴桃从前期选育到中期标准化种植以及后期销售的全过程,他都非常熟悉。“所有的数据采集在进行分析后,就能从培育开始对种植进行精准指导。”
郑健举例说,去年的数据分析显示,北方的市场更偏好略酸的口感,而南方的消费者则更喜爱偏甜的口感,然后根据几个城市的销售数据,可以精准分析出需要多少产量的偏酸猕猴桃和多少产量的偏甜猕猴桃,然后在种植中就进行甜度干预,最后进行精准的市场投放。
大数据平台在分析种植过程、采后处理、市场销售以及用户回馈的基础上,再通过用户画像,精准指导营销、广宣投放、终端卖点的定位和库存周转,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损耗最小化。
“而系统覆盖的果园都拥有一个终身唯一的身份证码,果园的历史用肥用药、农事活动、气候信息、灾害等数据都可追溯。”郑健说,即使是已经在北京、上海完成销售的产品,如果出现问题,他们不仅可以实现秒召回,更能追溯到是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大数据让香巴湖村的猕猴桃重获新生。
而在工业领域,贵州航天电器与西门子合作共建精密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样板车间,公司销售收入增长20.44%,运营成本相对降低20%以上;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推进工厂信息化再造、智能化升级,导入近30台智能机器人,升级改造11条生产线,工厂人员由1000人规模压缩到500人,在节省了近5000万元人工成本的同时,实现了质量效率双提升。
在服务型领域,贵阳的货车帮,有物流界的滴滴之称,针对国内货运车辆大量空驶乱跑、趴窝等待、货源信息不对称、交易效率低等痛点,为货主和货车司机搭建了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移动互联网在线沟通交易平台。同时,以历史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为依据,构建了用户征信体系,衍生出金融贷款服务、卡车销售、商用轮胎、卡车汽配、卡车挂靠、甩挂分离运营、二手车交易等一系列万亿级市场的增值业务,形成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目前,合并成满帮集团后,平台实名认证的司机用户数量达到了520万,货主数量达到125万,平台每天运费交易额达120亿元。
伴随着“万企融合”大行动的启动,贵州的“深度融合”之路越走越深。
图为位于贵安新区高端装备产业园区内新特汽车工人正在车间忙碌。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娄松说,目前贵州一二三产纳入基本统计名录库企业达15000多家,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2万家,甚至达到2.5万家、3万家,因此,“万企融合”的“万”是底线,这也为实现大数据融合全领域全覆盖提出更高要求。
而根据《方案》,“万企融合”将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和“数字贵州”建设,以应用为核心,深化云计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融合,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以及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优化重组,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业态,促进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如今,“谈大数据必谈贵州,谈贵州必谈大数据”已成业界共识。大数据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名片。
原标题:贵州:“万企融合”新活力 数字经济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