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中国,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安全”
“中国的文化很深厚、中国的历史很悠久,我对学习汉语很感兴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国际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吴双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8个多月前,这个哈萨克斯坦女孩一个汉字也不认识,一句汉语也不会说,如今她能用汉语流畅地与记者交流。
今年22岁的吴双,是一个性格活泼、爱好广泛的哈萨克斯坦女孩。2017年9月,她通过考试选拔,成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从哈萨克斯坦来到位于中国陕西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细胞生物学硕士。
“我在哈萨克斯坦就读的学校与西农有合作,在我们学校,每年通过考试选拔获得来西农学习机会的学生大概有十几人,每人每月可获得3000元人民币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吴双口中的这个合作,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包括她的母校哈萨克斯坦赛富林农业大学在内的多国院校组成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该联盟成立于2016年11月,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自愿加入的企业等组成的非政府、非盈利的开放性、国际化的多边合作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目前在该校的外国留学生中,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学历留学生221人,占在校留学生总数的87%。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
“一带一路”倡议给许多外国学生提供了来华留学的机会,巴基斯坦小伙子卫宁也很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今年29岁的卫宁,来西农读书已有4年,目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动物营养学博士。“能来中国读书,我很开心。现在我哥哥在中国药科大学读书,妹妹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都是我鼓励他们来的。”
中国速度是卫宁对中国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在中国,我觉得什么都很方便、快捷。从西安到北京,有1000公里远,坐高铁5个多小时就到了。你说快不快!”足不出户仅靠动动手指,就将几百公里甚至几千里外的东西买到家里,这也让卫宁感慨,“中国的网购真是一项便民的大好事”。
当记者问到“在中国,让你感触最深的事情是什么”时,卫宁斩钉截铁地说道:“安全,中国很安全”。
吴双在放学后的深夜,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回宿舍也会感觉很安心。“即便那么晚了,我也没有感觉到害怕。中国真的很安全”。
吴双将对中国的热爱分享给在哈萨克斯坦的同学和朋友们,“我和他们讲,中国的天气很好,人也很好,如果你们有机会,也来中国读研究生。”
“哈萨克斯坦是很少吃辣的,所以一开始我吃不了辣,也不喜欢。”但中国多元化的饮食结构,让吴双对中国的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她特别喜欢中国的豆腐、西红柿炒鸡蛋、面包和火锅,“我喜欢那种边吃辣边冒汗的感觉,吃得特别开心。”
卫宁则深深地爱上了陕西的羊肉泡馍,“我觉得在中国吃饭,很有营养,荤素搭配均衡,很科学。”
吴双觉得和中国人练习说汉语也非常重要,“在我们实验室,我有一个汉语小伙伴,是我的师姐——甜甜,我们一起去餐厅吃饭的时候,会经常说汉语。”像许多中国人通过刷剧学习英语一样,吴双在看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也在学习汉语。“我每天看一个小时电视,现在差不多能听懂80%。碰上不认识的汉字,我就暂停,写下来,再上网查看它的意思。”
吴双告诉记者,她的中文名字是由她的老师帮忙起的,“这个名字意思很好,看起来是NO.1,天下无双。我很喜欢。”
对于未来,吴双表示要努力学习汉语,和中国人无障碍交流,并继续读博士,做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而卫宁已确定今年6月毕业后留校读博士后。
在采访的最后,吴双说:“在中国,你可以慢慢地努力、慢慢地进步,然后变成一个更成功的人。”
原标题:“在中国,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