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6院士进校园 与学生大手牵小手一起向党走


2018-05-18 14:23 来源:金羊网

原标题:【中国梦·践行者】6院士进校园 与学生大手牵小手一起向党走

6位院士走进广州越秀中小学校园,与学生大手牵小手结对共建

孩子们的“小发明 ” 让院士直呼想不到

院士和中小学生一起参观中共三大会址,体验党的光辉历程,在中小学生的心中播下红色种子 记者 邓勃 摄

17日下午,广东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越秀区委共同组织6位院士走进中小学校开展“大手牵小手——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结对共建活动。

活动期间,院士们带领中小学生参观中共三大会址,共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回顾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共同接受党的革命传统教育。

随后,6位院士分别到结对共建的6所中小学校园开展科普交流、座谈交流,院士们结合各自的成长经历和求学经历,谈勤奋读书、专心科研的心得体会,谈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谈争创一流、为国争光的报国情怀,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读书报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广大院士不仅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广大中小学生认真学习院士们的高尚情操、报国情怀,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中科院院士、无机化学家陈小明院士(前排从左数起第三个)来到广州市小北路小学

陈小明院士:科学为什么重要? 它让国家不再落后

文/图 记者 林诗妍 薛江华

5月17日,中科院院士、无机化学家陈小明院士来到广州市小北路小学。他的到来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初到小北路小学,陈小明院士参观了该校的特色课程教室——手工造纸室。老师进行了现场手工演示,校长韩萍向陈院士介绍了这一课程的设置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明产物,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同时将造纸工艺与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随后,陈小明院士在学校的室内篮球场给同学们“上课”。他向同学们阐述了科学的重要性。他用100多年前美国的学者亨利·奥古斯谭斯·罗兰的讲话引出话题,在1883年,这位美国学者在科学联合会上说:“如果当年中国在造出火药后,继续深层次地用正确方法探索其中原理,他们将在运用中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

说完这个故事,陈院士颇有感触:“同学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啊!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对自然科学的系统学习、深入研究,才导致了生产力的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如今,我国的教育水平与科技水平正在迅速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他也鼓励同学们在科学的探索上绝不可有松懈之心,坚持才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陈院士还以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化学在生活中是如何无处不在。化学有多重要?他说:“如果没有化学,就没有化肥,而如果没有化肥,我们的农产量将不足现在的三分之一。”陈院士继续解释,“如果没有化肥和农药,世界上的粮食只能养活20多亿人,而如今世界上的人口数量是六七十亿。”这一数据让在场的学生连连惊呼。

不少人开始好奇,陈院士是如何接触到化学的呢?

“当年有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陈院士笑着跟大家回忆了自己当年是如何走上学习化学的道路。在分享自己化学求学路上遇到的困难时,他一再向同学们强调,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我们要有毅力、有阳光的心态,很多困难只要我们咬咬牙坚持,再努把力就可以解决的。

最后,他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为结尾,“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同学们,这个世界的未来终究都是你们年轻人的 !”

图为何镜堂院士

何镜堂院士: 对设计有三个要求 最满意三个作品

文/记者 谭铮

图/记者 邓勃

“何爷爷好!”整齐而稚嫩的声音在东风东路小学的课堂里响起。来自四、五、六三个年级的学生看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的身影出现在课室门口时都兴奋不已,有的同学甚至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想一睹何院士的“真容”。学校老师笑称:“别人追星,我们学校的孩子追院士。”

何镜堂院士在东风东路小学与学生们分享了自己人生中的五个故事,这五个故事串联起他的一生——

他从一份外文资料的手抄本说起,分享了自己在学习当中的坚持。他讲到,在外国文献资料贫乏时期,他在北京的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用透明誊写纸,花了三天时间,不分昼夜地抄写了一份16万字、61面的外文资料,甚至连资料中的图表,他都一一誊写下来。

身为中国建筑界殿堂级的人物,何镜堂院士的人生可以说是以一座座建筑精品为节点的。从第二个故事开始,何镜堂的“建筑生命”开始了:1983年,经过21天通宵达旦地工作,何镜堂完成了深圳科学馆的设计。那一年,何镜堂45岁,他说那是他人生事业的开端。自此,他对自己设计的建筑立下了三个要求:要成精品、要获奖状、要配合论文总结发表。他说:“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此后,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钱学森图书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何镜堂院士的设计下一一落成。东风东路小学的学生问何镜堂院士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三个?他说,第一个是世博会的中国馆,第二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有一个是他现在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工作室。他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世博会的中国馆除了是建筑精品外,它们还代表了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从民族存亡之期走向富强复兴的过程。同时,这两座建筑相关的历史事件也把他的出生(何镜堂院士生于1938年)和他现在的人生联系起来,对他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在华工的工作室,则见证了他与学生一起教学、设计、相处的过程,是他感到最熟悉也是最舒服的地方。

他与学生们分享他的家庭生活,分享他与学生间的师徒情谊。他说:“人要成功,勤奋、才能、人品这三种品质是最重要的,再加上人生际遇。”等机会到来了,之前通过勤奋积累的才华才有实现的可能。四年级的梁芷晴一边听讲座,一边认真地记笔记。她说,何爷爷手抄本的故事让她印象深刻,她要学习何爷爷坚持不懈的精神,成为一个像何爷爷一样的人。

何镜堂院士对学生们说,他七八岁的时候,中国正经历着战火与苦难,人民的生活十分艰苦,连最基本的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直到1949年以后,他才有机会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今天,他站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和同学们一起观看展览,就是希望学生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不要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大家走进了新时代。

图为侯凡凡院士

侯凡凡院士:怎样成为科学家?首先要“勇于挑战”

文/图 记者 刘云

17日下午,中科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来到培正小学。一路上,培正小学的同学们热情地向侯凡凡介绍学校的角角落落,特别是院士长廊。原来,培正小学一共出过16位院士,侯凡凡在长廊里边走边看,不时回应。

随后,侯凡凡以科学世界里与生命和生活相关的故事,为孩子们打开了科学的世界。

“科学其实无处不在,十年前,手机APP几乎无人知道,但现在孩子们都会使用。天天都有新的事物产生,现在只是缺乏发现。”侯凡凡说,“怎么发现?通过生活中的难题入手。”

侯凡凡举了一个发生在“少年科学者”身上的故事:小学生露莎挑战“神医”。

露莎是美国科罗拉多州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子,当时美国流行触摸疗法。“为什么这些人摸一摸就可以治别人的疾病,都是两只手,为什么我不行,他们就可以?”正是出于这样的怀凝,露莎决定挑战一下这些人的“特异功能”。她捡了一个纸板,将中间掏两个洞,请20位自称有神功的治疗师通过洞,感知手在左还在右。结果,猜中的概率为44%。人只有两只手,对与错的比例是50%。这说明,触摸治疗师没有感受正确生物场的能力。这个实验结果发表在1998年《美国医学杂志》上,一夜之间,这名九岁女孩的论文让美国从事触摸治疗的数万治疗师停止营业,数十万人更换了治疗方案。

侯凡凡说,这个故事是想让孩子们明白,要成为科学家的必备特点是“勇于挑战”,即“不畏惧权威,不盲从书本,不迷信传统观念”。如何做到这点?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提问文化”,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科学家的,喜欢提问、会提问是创造发明的第一要素。

在提问环节,有学生问:候院士,您在哈佛留学,在留学期间,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侯凡凡回答说,当时,语言是最大的困难,因为出国时,英语能力只是初中水平,语言是必须要过的第一关。克服的办法是,有意找不使用中文的环境去练习。半年后,基本上可以过关,才能听课讨论。

又有学生问:候院士为什么放弃美国的工作条件回国呢?侯凡凡说,在国外,再怎么做,都不是在为祖国作贡献。科学者应该有更高远的目标,实现理想。

随后,一位女同学问道,作为广东唯一的女院士,又在肾脏病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是如何做到的?侯凡凡表示,如今,女孩子们遇上了好时代,现在真正是男女平等的,只要你做得好,愿意付出,可以取得和男孩子一样的结果。女孩子首先不要觉得自己不如男孩子,“女孩子学医比男生更有优势,心细,对病人照顾得更好。我不觉得男女在工作上有什么区别。我特别鼓励女孩子从事医学专业。”

图为计亮年院士

计亮年院士:85岁院士“备课”多天 用公式说明“成功加法”

文/图 记者 彭启有

“中国共产党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17日下午,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计亮年走进广东实验中学,以自己的80多年的人生经历,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我是学化学的,中学生也学化学,我与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为了上好这堂课,85岁的计院士花了几天时间,反复修改PPT。“中学阶段非常重要,我要给学生们讲讲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让他们以后少走弯路”。

计院士从教60多年,在三种金属酶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一流刊物发表系列性论文700余篇,申请和批准的国家发明专利38件,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多名。省实学生为能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大师的教诲而兴奋不已。

计院士6岁丧母,9岁丧父。14岁,他在上海市信馀皮革制品作坊做学徒工,一做就是四年多。“1949年5月,上海解放,给我带来了命运的转折点。”计院士动情地说,“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白天忙于做工,凌晨和晚上到业余学校进行课程补习,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疯狂地把初中三年级和高中所有课程补完。”

1952年,计亮年以同等学力报考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山东大学化学系录取。此后,他在化学道路上奋斗了66年。

计院士用一个公式说明什么是成功:勤奋+智商+情商+体商+机遇=成功。

“勤奋劳动是一个人自尊、自信、自爱的基石,要视勤奋劳动为一种生命的享受,一种寻求生命快乐的探索。人必须通过努力来把握命运。”他说,“你在学校努力学习,在工作岗位好好工作,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才知道当时抓住了机遇。”

计院士还提到,要取得成功,还要注意情商的培养,学会团结周围的人。“什么是情商?情商=宽容+关爱。从与大量国内外名师接触过程中,我在他们身上学到和体会到,你关心周围同事和学生的成长,周围人也都会关心你。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都会帮助你解决问题。”

他希望学生们在校园里学会宽容和信任,“若要别人信任你,你首先得信任别人;若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得学会尊重别人;若要别人关心你,你首先得关心别人。”

计院士向省实师生吐露了“人生走过八十年后的感想”。“一个人能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是最幸福的人生,才最有价值。”

图为吴硕贤院士

吴硕贤院士: “成语新学” 谈文理兼修

文/图 记者 刘云

来到广州市培正中学开展“牵手”活动的是中科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硕贤。他以“成语新学”为主题开启讲座。

“熟能生巧”“眼高手低”“通情达理”,这三个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在吴硕贤的讲述中,变成了跟现场200多名学生分享自己求学经历的经验。他教导学生做学问要扎实,做到文理兼修。

据了解,1978年,吴硕贤以当年高考理科第一名考入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物理专业。虽然自己数理化成绩比较突出,但是也不忘打好文学基础,做到文理兼修。

“从初中到2016年,自己大大小小写了不少于一两百首诗词。现在坚持每天都写诗一首,世界万象都能通过诗词表达,用诗词来反映现代生活。”吴硕贤说。

图为陈新滋院士

陈新滋院士: 用心追求梦想 少年强则国强

文/图 记者 李焕坤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中山大学教授陈新滋院士走进了广州市文德路小学,并到操场参观学生们制作的科技项目,包括改进后的救生圈、自制扫地机器人、模型、无线电测向等等。

原来,5月是文德路小学的科技月,陈新滋告诉记者,看完这些科技项目,收获很大。“现在他们能做的事情简直不可想象,比如还能用无线电来控制东西。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我相信他们能成为比我们更大的科学家。”

参观结束后,陈新滋为100多名小学生带来主题为《让梦想燃烧》的演讲。陈新滋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作为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陈新滋富有感情地朗诵,“这是梁启超1900年写的话,而这些话放到118年后,也同样有道理。因为中国的希望是在少年身上,是在你们身上!”

那怎么为国奋斗?陈新滋指出,关键在于梦想。陈新滋指出,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要勇于去追求。“其实,小孩子的梦想体现很高的智慧,不应该被压制,如果知道孩子的梦想,大人要帮助他们燃烧起来。以无尽的热情去追求理想,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会取得最大的成功。”陈新滋说。随后,他列举了东晋医药学家葛洪、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等例子,向小学生们阐释科学技术并不神秘、用心和努力是成功的最重要条件。

此外,陈新滋还告诉孩子们,科研的初心是探索科学和宇宙的奥秘,保家卫国、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文德路小学老师陈秀茹告诉记者,该校5月29日科技节讲座邀请陈新滋院士,“或者看院士有什么适合小学生参加的活动可以带到校园来,我们将加强结对共建活动。”



原标题:【中国梦·践行者】6院士进校园 与学生大手牵小手一起向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