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能力调研:要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


2018-02-11 11:36 来源:中新网

  带好头,成为行家里手(深阅读·基层干部状况调查⑧)

  ——关注基层干部能力建设(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基层干部只有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倾听群众的真心话,才能真正体察疾苦,掌握实际情况。基层干部如何当好体察民情的“大脚掌”?如何增强带领群众能力,把群众动员组织起来齐心谋发展?记者日前在广西、黑龙江、湖北等地走访调研。

  群众犹豫观望时

  干部带头上一步

  1月25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金江村新寨自然屯,贫困户廖美秀正忙着赶在降温前抢收最后一批百香果。4亩百香果,今年能为她家带来2.4万多元收入。别看廖美秀现在笑得灿烂,两年前可不是这样。

  2016年初,金江村共识别出贫困户131户489人,贫困发生率24.25%。“经过调研,专家都说村子的海拔、光照等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百香果。百香果种植技术门槛低、投入小,我们想鼓励农民种果子提高收入。”龙脊镇镇长苏艳松说。

  通过多方推荐,镇党委引进一家公司,保价收购,公司承诺每株百香果年收益不低于50元。按理说,条件优惠,前景看好,村民们应该会接受,但没想到没有一户愿意种。

  廖美秀道出了顾虑:“越穷越不敢试,我们本身就困难,再花钱搞百香果,万一赔了怎么办?”也有人互相打听,“干部种不种?”

  “我很能理解,钱的事不能开玩笑。”龙脊镇党委书记唐宗权说,在镇党委支持下,金江村党支部站了出来,组织骨干党员成立了百香果种植合作社,全村47名党员,有42人参与种植。“建合作社就是为了让村民们看到我们的决心,要亏本先亏基层党员干部的。”

  “没想到,当年全村共种植百香果400多亩,利润达300多万元,示范作用非常明显。”金江村党支部书记潘华威说。

  为了解决村民担心赔钱的问题,县扶贫办提供产业扶持资金,合作社为贫困户垫资购买果苗和肥料,等卖果了再还钱。“干部们带头,政策又好,我还怕什么。”村民潘革崇种了4亩百香果,全年收入近3万元,达到了脱贫标准。一户动,户户动,现在,全村有112户42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98%。

  群众担心吃亏时

  干部主动让一步

  老百姓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看的是基层干部带不带头,也看他们怎么干事。在工作中,干部懂得换位思考、让利于民,群众就会打心眼里信任。

  黑龙江富锦市二龙山镇西凤阳村党支部书记颜萍2011年当选时,西凤阳村在整个镇里排名倒数第一。“不仅穷,人心也比较散,大家都没啥干事的积极性。路没个路、沟没个沟,整村‘一马平川’,一下雨就被淹,积水都够养大鹅了。”颜萍摇了摇头,“村民谁不想过上好日子?但没个好带头人不行,谁都不愿意出头。”

  颜萍看中了村里土地。“当时水稻的行情已经开始往上走了。而我们村都是旱地。”村两委想要把村里的旱地改成水田,帮村民增收,却遇到了棘手的事。

  西凤阳村的土地比较碎,一口人一根垄,一家人几垧地,分散在各处。“旱改水,首先就得把家家户户的土地给整合到一块儿。”颜萍说,“村民也知道种水稻收益好,但一提到串地,谁都不乐意。我家的好地和你家的差地串个位置,那我岂不是吃亏了?”

  既然村民怕吃亏,那就得先把各家各户的土地分布和面积情况给摸清楚。村两委班子家家户户摸情况、做工作,光是做这些工作就用了1个多月。

  接下来就是土地调换,这是一块“硬骨头”。条件实在不对等的,不少党员干部主动作出了牺牲,把自己的好地拿出来换村民的差地。

  就这样,第一年就成功把村里1800亩旱地改成了水田。“后来又从农委争取来政策资金,帮助村民建起了60个水稻育苗大棚,配合着村里发展水稻种植。”颜萍说,经过村两委这几年的努力,现在村里的人均收入已经快要翻番了。

  “怎么把工作干好?主要还是看干部心正不正。无论是旱改水,还是建大棚,村两委都定下了调子,村干部不和村民争利,难事我们担着,好处我们让着。”颜萍说,实际上算算账,基层干部让的是自己的利益,得到的是共同发展的大利。“不然,低水平发展,好地还不如现在的差地。”

  群众心气不顺时

  干部行为严一步

  记者在调研时发现,主心骨强不强,大不一样;班子管得严不严,大不一样。

  湖北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几年前是全市出了名的“后进村”。村委会的牌子曾被村民摘下扛到镇上去,“反正村委会是摆设,把牌子还回去。”干群关系一度很紧张。

  2014年,在外做生意的刘大卫回村,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如何把群众凝聚起来?刘大卫决定先从班子抓起。一上任,他就定下3条规矩:村民有事,干部必须半小时内到现场,能办的马上办,不能立刻办的讲清楚说明白;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工作餐也得“各吃各的”;密切联系群众,组织村干部开展民情大走访,了解群众需求。

  村里4组到8组的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乡亲怨气不少。又逢雨天,问题反映上来。刘大卫接到电话,按照自己定的规矩,10分钟内就赶到现场查看。

  经过协调,第二天一大早,两车碎石运来。没喊人,刘大卫就开始自己动手和泥、铺路了。一些村民站在旁边看,“多少年没修好,他能修好?”一两个小时过去了,刘大卫还是干劲十足。围观村民越来越多,开始有人撸起袖子,上前帮忙……

  没几天,水泥路通到了门口,乡亲们个个竖起了大拇哥,“半小时到现场、能办的马上办,规矩真管用,这任干部真行。”

  “落实工作餐制度”“一件一件小事紧着办”……3年多来,班子威信树起来了,人心也慢慢收拢了。弭水桥村有处壮观的原始峡谷,村里决定与企业合作打造三峡九凤谷景区。“一开始我还是蛮为难的,光配套旅游公路就要征地70亩。要村民拿地,怕是难搞。”刘大卫说。

  没想到,这回村里通知9点开会,8点人就到齐了,还没等刘大卫说话,村民王仁海就说:“刘书记,上次开会说种紫薇,没来开会的人都后悔了,这次你说怎么搞就怎么搞,都听你的!”

  如今,景区项目快速推进,已成为国家4A级,游客突破20万人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0万元收入,还直接解决2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现在的弭水桥村,“空壳村”的帽子甩进了大江里。

  “定规矩、守规矩,说办事、就办事,老百姓就认这样说话算数、能解决问题的干部。有了这样一批干部,不怕有人说风凉话,日久见人心,用成绩说话,大家一定会跟着干。”刘大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