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1月28日电 “面对‘一带一路’机遇,贵州最缺的还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储备人才、建立高端智库作为贵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力支撑,是贵州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专家崔海洋2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此间正值贵州省两会,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贵州省加强建设东盟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端智库建设的建议》提案引发热议。提案建议将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和贵州大学中国一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为建设试点单位,打造“国际知名东盟研究智库”“中国-东盟跨国、跨区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以更好地服务于贵州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新格局。
图为第二届中国-东盟青年交流访问活动中贵州大学生与泰国大学生合影。
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44万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学习,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华国际学生占比接近一半。2008年以来,贵州成功举办了10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与众多东南亚国家建立起教育领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教育互补协作、资源共享。
作为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贵州开放格局正在实现全方位突破。随着“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妥乐论坛”等活动的举办,东盟逐渐贵州省第一大贸易伙伴;2017年12月,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将促进沿线国家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急需大量国际化人才。
然而,贵州在人才、科技水平和投资环境上仍存在诸多劣势。“贵州省亟需建立高水平的东盟人才培养基地和新型智库为其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崔海洋说。
提案提到,将利用“中国一东盟教育培训联盟”等平台,鼓励培养跨国、跨区域复合型人才,开展双语种(多语种)、法律、投资金融保险等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的交流与合作;建议设立“贵州省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建言献策奖”等。
“依托花溪大学城和清镇职教城作为基础,还可以举办一些对应的人才培训,为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输送复合型的人才。”崔海洋表示。
贵阳花溪大学城多所贵州高校入驻,在此学习的学生有25万,具有人才、科教聚集优势。
对此,记者采访了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林汉龙,他说:“建设东盟人才培养基地,可以加强两地青年之间的交流,加深对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两地可以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相互学习。
来自香港的贵州省政协委员程燕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贵州现在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为贵州培养实用性人才,不仅仅是针对贵州和东南亚国家,港澳地区的人才也可以加入其中来,促进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更好的服务于贵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新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