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不同人眼里的长征精神都有什么


2016-09-24 15:36 来源:中国企业家新闻网

  新华网南宁9月24日电(王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八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跋山涉水完成了一次历史壮举,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时光荏苒,经过岁月的洗礼,于不同的人眼里,长征精神又是什么?

  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网信办发起“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缅怀先烈,践行先辈遗志。广西站活动于9月21日启动,主要走访湘江战役所涉及的兴安、全州、灌阳三地。一路上,采访团聆听到许多长征故事,受益匪浅。

  今年92岁的马有益是兴安县界首镇上湘江战役的见证者。1934年,红军在他家门前渡过湘江时,他才10岁。在老人的记忆里,“红军战士吃得差、穿得破,但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长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渐渐离世,但不会改变的是长征留下的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精神。

  位于兴安县狮子山下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内,英名廊石碑上刻录了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姓名共20321个,包括师级干部18名、团级干部28名。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湘江战役牺牲的3万多名红军烈士中,有很多都不被人们所知道。

  南宁新闻网记者李琴在瞻仰英名廊后由衷地感慨,学生时代曾读到书本里关于红军长征艰辛的描述和战士们英勇就义的故事,总觉得有些夸大。这次来实地走访反而觉得书上的描述太苍白,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的精神比书本上的一串串数字更令人震撼。

  广西新闻网记者黄勇椋说他被陈树湘的故事感动。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陈树湘率领部队与敌人殊死搏斗,后来陷入重重包围,伤重被俘,在押送途中慷慨就义。“身处困境敢于抗争,敢于亮剑,这是红军烈士给我的启迪。”

  “你问我什么是长征精神,我还真没想过。不过我在这里摆渡二十年,每年都见到不少人来祭奠烈士亡灵,我想一个人若能用自己的力量换来更多人的安居乐业,这就是新时代的长征精神。”全州县凤凰镇凤凰嘴渡口老艄公蒋陆荣说,当年这里是红军抢渡湘江的重要渡口,如今时常有人前来凭吊,这让他感到很神圣。

  活动途中,采访团还遇到不少来桂北地区旅行的游客。被问及如何理解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他们的答案中离不开几个词:信念、无悔、爱国。

  诚然,长征精神在奔流不息的湘江上,在高耸入云的娄山关,也在冰封雪盖的夹金山。红军长征走过的路,大都是偏远贫困地区,落后贫瘠。放眼现阶段,脱贫攻坚奔小康就是长征精神赋予我们的使命。

  兴安县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种植柑橘,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兴安县委副书记经友新说,兴安县的柑橘曾数次感染被称作“癌症”的“黄龙病”,导致果农血本无归。兴安县委、县政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寻找解决办法,鼓励果农在果园里打好攻坚战,柑橘产业终获重生。在经友新看来,为群众谋福利就是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研究员、灌阳县史志研究专家文东柏说,和发生过新圩阻击战的灌阳一样,当年那些水深火热的地方,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红军留下的足迹却烙在每一片红色的土地上。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长征精神不曾湮灭,长征精神巨大的鼓舞力和感召力一直都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