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为什么70年后,“慰安妇”问题仍然重要?
参考消息网6月25日报道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6月19日刊登题为《为什么70年后,“慰安妇”问题仍然重要》一文。作者为庄司洋加。文章摘编如下:
展现数十名妇女的尸体被遗弃在万人塚的模糊黑白胶片或许只持续了19秒,但却道出了数十年来争取公义的抗争。这段影片据称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个月,当中包含的这一场景是日军从1932年起延续至二战结束的“性奴隶”制度历史的一部分。
这段由首尔市政厅和首尔国立大学人权中心于2018年2月发布的片段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报道,但在日本国内却鲜有人关注。半个多世纪后,日本政府依然拒绝正视自己的战争历史,坚称赔偿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否认日军实施过的暴行。
这种拒绝承认战时暴行——主要是针对妇女的暴行——的态度说明了当今日本社会对妇女的看法。对“慰安妇”问题予以否认、辩解或淡化的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包括把幸存者称作“收钱卖身的卖淫女”,并攻击证词和其他证据的有效性。尽管这并非新鲜事,但在报道军方“性奴隶”制度方面如此困难依然令人感到震惊。
虽然这一军方“性奴隶”制度发生在战争时期,但其根源却远比冲突和占领更深刻。日本当时设计、实施和扩大这项制度的方式亦源自日本深层次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以及日本人对邻国人民的歧视,这些现象依然影响着当今的日本社会。
日本妇女的地位在过去70年间有了大幅提升,但该国在这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2017年在世界经济论坛的一项调查中,日本的性别平等状况在144个国家中位列第114位。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在公共或者私营部门里,领导职位中的女性人数都少得惊人。日本妇女和女童在各个行业中常常遭受性暴力和歧视,即便在如今全球女性赋权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这一问题都极少获得曝光。大坂国际大学最近的一项调查记录了150起在政府、警察和媒体行业工作的女性遭遇性骚扰的案例。
性别模式化依旧盛行,性别歧视的观点继续影响着女性的日常生活。《刑法典》对强奸的定义过窄,与国际标准不符;例如,其并未将婚内强奸明确规定为犯罪行为。
同样,在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期间从朝鲜半岛和中国等地区被强制带往日本工作之人的后代继续忍受着歧视。针对所谓的在日朝鲜人——即朝鲜族后裔——的袭击广泛存在。朝鲜族裔的学校被排除在高中学费减免项目之外。鼓吹仇恨成了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的威胁。
暴行的真正规模——包括被日军充当“性奴隶”的妇女和女童人数——已经无从知晓。被处决的妇女和女童人数亦不得而知。详细记载“慰安所”所在位置和数量的信息也被损毁了,这些“慰安所”被日军用于关押妇女和女童。近期曝光涉及“慰安妇”问题的文件和电影片段的努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可以用来对抗掩盖罪行的行为,并证明政府犯下的不公。除了承认罪行外,更大范围内的改革和绝不再犯的保证也必不可少。
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日本拒绝让有所亏欠之人讨回公道的理由。如今“慰安妇”剩余的幸存者越来越少,她们当中的许多人已年逾90,要获取她们的证词正变得越来越艰难,所以“慰安妇”赔偿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承认犯罪事实并对负责人提起指控是必要的,但给予受害人全面有效的赔偿并就犯罪的根源——即社会上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歧视——进行全面改革亦不可缺少。
为日军“性奴隶”制度的受害者讨回公道不仅仅是一项道德上的义务,也关乎我们当今和未来社会所传达出的讯息。解决过去发生的侵犯人权行为将有助于改善当下妇女和少数族群的处境,同时也有助于阻止此类骇人罪行的重现。(编译/杨雪蕾)
原标题:辩解依然存在 为什么70年后慰安妇问题仍然重要?|日本|女童|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