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年亩均税收已经超过了50万元(人民币,下同),跟原来老的车间比,增长了接近两到三倍。”浙江某化妆品企业副总经理杨安全“秀”出成绩单时,难掩内心喜悦。
在他看来,亮眼的成果都是浙江开展的“亩均论英雄”倒逼出来的。
2013年,浙江在嘉兴海宁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随后进入推广改进阶段。今年初《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亩均论英雄”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这意味着今后浙江企业发展将由“亩产效益”来评估。
评价结果分为4档,并对企业实施用地、用电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此机制下,不少企业产生了“危机感”,纷纷开始转变发展逻辑。
以浙江嘉兴某厨具电器公司为例,该公司累计投入两千多万元引进人才、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由于亩均销售额达到当地“亩产效益”A类评价标准,该公司今年能够享受到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多项政策优惠,减免金额达30多万元。
而在两年前,该企业在“亩产效益”考核中仅评为C类,不仅排污费上涨,贷款和用电都受到了限制,每个礼拜工厂只能开工三天。
“亩均论英雄”改革倒逼下,着眼于提升亩产效益的企业不断涌现。
数据显示,2017年,浙江全省36800家规上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后,结果公开公示的A类企业有7885家,用地占29%,实际税收贡献占60%。
“亩均论英雄”不局限于对企业考核体系的更迭,还试图通过资源要素区域差别化配置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根据《意见》,浙江将按照利用效率高、要素供给多的原则,构建年度用地、用能、排放等资源要素分配与市、县(市、区)“亩产效益”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以土地要素为例,当前浙江的土地要素资源较为紧缺,制约了好项目、大项目投入。而与此同时,一些工业土地产出和效益较低。
浙江台州黄岩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建勋认为,“亩均论英雄”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集约用地出效益,倒逼政府要聚焦聚力高质量,从原来粗放式转向集约化发展。
在黄岩,用地供需矛盾一直存在。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这两年,黄岩利用有限的用地指标建起了智能模具特色小镇,具备入园资格的模具企业,必须符合高科技、高效益的要求。目前,小镇已有127家企业入驻,2017年创造税收4亿元,总产值40亿元。
黄岩只是一个缩影。“实践证明,‘亩均论英雄’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耕说,通过大力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浙江省“亩产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指出,浙江“亩均论英雄”改革抓出了实效、形成了机制、积累了经验。下一步,必须上下联动,坚定不移地将“亩均论英雄”改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