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梁河归来,一直惦记着青龙山古茶园。每每想到“待明年春茶季节,请易武高山寨朱有松赴青龙山传授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约定,总是无法按捺心情,跃跃欲试。
趁着国庆长假,德宏州的朋友闲暇,再访古茶园。于是,提早预约易武古六大茶山普洱茶传统工艺传承人朱有松和西双版纳的青年茶人彭乾一道同去,顺便把“传授古六大茶山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约定在这个秋茶季节就履行了。
国庆长假第一天,与朱有松、彭乾在昆明会合,因飞机延误,晚上九点多才抵达芒市。芒市的朋友地道,以美酒、美食、美谈招待,一直等着我们入席晚宴才开。美妙的旅行就是这样,从热情、友好和真挚开始。盛情之下,夜至三更方才入梦。
次日八点半,在一众朋友的陪同下,我们准时从芒市出发,去往梁河县芒东镇青龙山古茶园。
刚出城时,我看见芒市街区道旁的店铺大多关着门面,好奇之下问了同行的友人,他们说这里的生活节奏较慢,市民们往往要到十点以后才开始营生。
我寻思着,这不就是人们所向往的慢生活吗?像木心先生诗里写的那样:“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想想,就已经很美好。
不止芒市,云南人向来朴实,怀抱初心。慢节奏,对于云南人的生活,已是共性。不论省城昆明的大街小巷,还是地州县镇乃至村寨。慢,至关重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芒市有“世外桃源”之象,是完全的现世,人们喝茶更加趋向“闲情逸趣,安贫乐道”。
西双版纳人喝茶,德宏人喝茶,大理、丽江人喝茶,昆明人喝茶,云南人喝茶,中国人喝茶,都讲究循序渐进,慵懒舒适的“慢”。“慢”似乎已经成为“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参照,似乎已经深入中国茶道的精神。
这种自然而然的美与和谐,令我感怀至深。
从芒市去往梁河县城的老路西行,道路由宽阔的市区公路,向相对狭窄的乡村公路渐变,一路“拐弯抹角”,蜿蜒逶迤,路况不佳,但也通畅。途经好几个乡镇,这些乡镇集市大多以公路为主街,民居和商铺沿街道两侧簇居,邻舍之间错落有致,像一篇篇美好的文章,在山水之间,铺开独特的意境,生机勃勃。
青龙山?古树茶?二者一路上反复浮现脑海。一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过去……稻香十里,诗意流连,路过的都是风景。
大约两个小时车程后,我们驶出了前往梁河县城的公路,拐入去青龙山古茶园的山路。此去约四十分钟的车程,路况巨变,相当恶劣。弹石路面与土路路面交替出现,道狭不平,宽不过三米。加上气候湿润,热带、亚热带季风性雨林气候显著,雨季冗长,路面损伤严重,不少路段正值整修,普通轿车很难顺利通过,稍有不慎,难免磕磕碰碰,伤及车身。
整条路曲曲弯弯,螺旋缠绕在大山的腹部,穿行于深山密林之间,隐匿之处“神龙见首不见尾”。沿途经过多顷农田、村落、杉林、果林、悬崖等景观,一路爬坡,歧路横斜,山深云低,不知去向。
访茶之路,正如圣朝万佛、众神之路,道阻且长。而我一心向古茶树,爱茶、敬茶,缘茶修行明志之途,不得其所,决不废止。
经过数十分钟的奔劳、颠簸,终于来到了小寨子村口。
车只能到这里了,剩下的路段,必须依靠走路。徒步爬山的能力,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小寨子村是一个汉族、景颇族、傣族杂居村落。它偃卧于山路两侧,土基瓦房、简陋木屋、竹栅……因地坐落,屋舍之间不大紧凑,相互为邻,却保持距离,各有隐私。远远观望,隐藏在香蕉树、竹林或者其他果树丛林的身后,像一个个沉默的词语,停留在山腰,迸发着诗情画意,自带古朴而悠远的意境。
村口的道旁,歇着几位穿着朴素的老人在懒散闲话,土狗和鸡群四处走动。作为陌生人,狗吠声暗示着我们的突兀闯入,打断了他们的闲谈,顷刻面面相觑,沉默不语,向我们投来惊异的目光,那种目光充满最原始的质朴、善意和敬畏,好像与我印象中的青龙山古树茶同根同源、同心同德,清澈自然。
下车后,我与随行的李景镛、朱有松、彭乾、周德时、何声灿、尹自邦等十余人,缘山路上山。山路陡峭,崎岖蜿蜒,漫长修远,非有朝圣古树茶心切者,实在不能走完。
村寨路段,坡势不急,路面潮湿暗淡,散发着泥土的清气。尽管湿度很大,走起来却没有拖泥带水的意思。每隔几步路,路边上就有竹片编织的栅栏将路与屋舍隔开,严实地保护着菜园和农家领地。
前行数百步,出了寨子,迎来一段地势平坦的道路,地势虽平,路段却十分难走,许是常年泥泞,寨子里的人搬来石子铺开一段大致十来米的石头路,这段石头路与之前的弹石路不一样,所有的石头大而粗糙,石头的缝隙中,泥浆肆溢。若非如此铺设,行人恐难以保全干燥的鞋子。
路的下方长着一片杉林,十分修长标致,上方立着几株垂死的古树,目测有三四人合围的大小,古树背后,也是一片杉木林。所有道旁之树,文质彬彬,像是出于对我们的欢迎而展示的礼节。
据同行的友人介绍,这些杉木为人工种植,若是野生杉木,那是弥足珍贵。
林静山更幽,一切发自原始的迹象,揭示着青龙山的底蕴,漫散着古树茶的韵味。
越向深山,道路越加狭窄,坡度也愈大。不过几公里,很多同行的友人便渐渐落伍。以我的经验,上山之路这才刚刚开始。斯情斯景,我越发期待尽快引领初上青龙山的朋友,立于古树茶之下,膜拜、朝圣、感叹。于是便放声催了渐远的朋友两三句。
尽管艰辛,但没有人停下,也没有放弃的意思,每个随行者,至少都心向古树茶,信誓旦旦。低头迈进,狭窄而潮湿的路面,堆着一层零散的枯枝败叶,因为泥土含沙量大、矿物质丰富的缘故,在太阳的照射下,路面闪烁着星星零零的光,好像我们此去是走在一条梦幻之途上。
这条盘踞在青龙山的林中小路,到处漂浮哲理和诗意。山林深密,空气清新,一路上都是野卉佳木的味道,山水之间似乎有淡淡的茶香漫道,相当好在。
虽说是爬山,但一些转入山谷的地方,也有短暂舒缓的下坡路段。绕山爬坡约二里,有一处山涧,涓涓小溪流淌着,不舍昼夜。
这里遇见一位老农,身披毡子,腰挂砍刀,悠闲地赶着三四十只肥硕的山羊走在我们前面。我追上去,用云南方言搭话,问他去哪里放羊、家中有没有茶树云云问题,然而他答我的我不太懂,却一直兴致勃勃,直到在某个路口分开。
接着,就是上山最陡峻的路段,这段路像一道伤痕,深刻的烙入青龙山一侧的脊背。路的两侧都是高高的土壁,约有一米五宽,像是深掘硬挖开出的山道,土壁顶部生长着高高矮矮的植被,有几丈高的大树,也有各种卉丛杂生,一些根须像花纹一般镶嵌于四壁,格外美好。路面和土壁貌似刚刚修过。尽管修缮不久,爬起来仍然吃力,不仅吃力,还深邃而漫漫。
十几分钟后,我们顺利通过这段急坡路段,往后的山路显得缓和起来。沿着镶嵌在山腰的慢坡又转入了一个浅浅的山谷地带,穿过谷地的道路上下两侧长满簇拥的草果,硕大的叶子顺着山的走势成片成片地悬挂在半山腰,景致非常。
再进几步,巡出浅谷,青龙山的古茶林渐入眼帘。一路坎途,顿刻轻松起来。
早晨的迷雾退却,懒懒的午后阳光,洒遍青龙山古茶园的每一个角落,上帝之光关照着每一株茶树,它们碧透光鲜,根于沃土,生于长坡,自由自在。
我们怀抱好奇、欣喜以及敬畏,缘茶园小径,一一拜会。
面对一株又一株呈送惊喜、震撼的古树茶,我想,此次朝茶,我们一定要将茶人的责任和担当力所能及地留在青龙山,留给青龙山茶友和茶农。尽力为这里的茶农带去更好的工艺,为青龙山古树茶的扬名立万创造可能,让天下人共享之。
青龙山不仅要成为“诗意的栖居”,也要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财富。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带入优良的工艺技术,不仅可以留得这座青山绿水,也可以使它成为这一方人民的“靠山”、“金山银山”。
西双版纳茶人朱有松、彭乾的到来,将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丁说:“在我生命的中途,我踏入黑暗的森林,迷失了道路。”从踏入青龙山古茶园那一刻起,无论迷失与否,我已决意全尽能事,为青龙山茶农朋友和古树茶的开发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石一龙)
原标题:“闲情逸趣,安贫乐道”:小寨子村中潜藏的茶缘|古树茶丨路段丨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