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讯 作为湖南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湖南省新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296户,121314人,贫困村114个,占行政村38.1%多,贫困发生率达到19.07%,远远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面对如此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新宁全县上下迎难而上,誓言铿锵:“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全面小康,不落一户一人!”
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国家战略的实践中,新宁县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来抓,解放思想,敢破敢立,勇于创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脱贫攻坚工作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7年,新宁县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市),是我市获得此荣誉的两个县(市)之一。截至目前,31个贫困村成功退出,6.3万贫困人口甩掉贫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党旗飘扬在每一个扶贫点上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为了选好村级发展“领头雁”“带头人”,新宁县以去年村支两委换届为契机,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注重将政治素质高、工作本领强、群众口碑好的年轻优秀人才选进村级班子,实现了“三增一降”:新任村级班子35岁以下委员数比上届增加5.4%;大专以上学历委员数比上届增加5.6% ;女性委员数比上届增加4.8%;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5.1岁。
在今年8月份集中开展了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排查,对7名不胜任脱贫攻坚工作的村干部及时进行调整撤换。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新宁县村级后备干部信息库》。注重把政治可靠、文化素质高、致富带富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复业军人、致富能手吸纳到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
切实做好贫困村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完善了《新宁县连续两年未发展党员贫困村台账》《新宁县贫困村入党积极分子台账》,要求贫困村每两年必须发展1名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每一年至少培养2名入党积极分子。认真开展农村党员“三亮两带”活动,引导党员带头脱贫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实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党员脱贫致富项目。
进一步加强驻村帮扶工作,新宁县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往脱贫攻坚第一线。全县共派出驻村工作队305支858人,确保每个村都有2名至3名常驻工作队员。严格驻村工作队跟踪管理,落实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每年开展一次以上对第一书记履职情况检查,对优秀的第一书记宣传表彰,对明显不能胜任本职的坚决召回,相关情况记入档案。以“十要六不要”“四清四帮”规范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行为,切实解决第一书记填表多、负担重的问题,为他们解套松绑,确保其主要精力投入到一线工作中。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为实现党支部“五化”建设与脱贫攻坚互融共进,该县创新支部设置方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做到脱贫攻坚战场在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同时,确定2018年五化党支部建设 306个,其中将114个贫困村全部纳入“五化”党支部建设范围,制定了《新宁县基层党组织“五化”党支部创建标准》和《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规范化布置标准》,编印了《支部工作百事通》。在此基础上,该县又安排资金3.34亿元,建设乡镇综合服务平台16座、村级综合服务平台207座。实现了全县村村都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有“农家书屋”、有农村广播村村响、有党务村务公开栏等“五有”目标。积极开展机关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全县共结成共建对子121个。积极探索“两委+三会”的村务管理模式,在贫困村构建了“以村支两委为主导,以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会、红白喜事理事会为支撑”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村级事务管理实行“四议两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深入开展扫黑险恶、环境卫生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三个专项行动,促进了平安乡村、美丽乡村建设。
大力实施“党员领办项目”和“能人带富”工程,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先后培养农民大学生120名,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500多名,其中61名农民大学生进入村支两委班子,26名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涌现了创办清江桥乡绿农种植合作社的唐双芹、创办马头桥镇星辉家庭农场的李焕峰等一批“田秀才”、“土状元”。
推行“问题上墙”,对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方面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制订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在党务村务公开栏进行动态公示,及时向党员群众反馈整改进度和整改效果,接受群众监督,提升群众满意度。通过“问题上墙”工作法,实现问题处理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来倒逼干部作风的转变,倒逼干部责任心的提高,倒逼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的提高,倒逼农村和谐社会的形成,倒逼党建业务知识的普及。目前该县有305个脱贫任务的村(社区),共9大类1200余个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晒”上了墙。自“问题上墙”实施以来,扶贫领域信访量逐步下降,7月份同比下降了50%。
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奔小康
“白鹭衔云朵哟,竹篙点碧波,夷江飘出哟一首歌……”在船工那原汁原味的歌声中,竹竿轻轻一点,竹筏皮筏顺流而下,穿行在高山峡谷、丹霞绿水间。
这就是崀山镇水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贻芸如今的生活场景。因为崀山旅游的蓬勃发展,陈贻芸收入也水涨船高、逐年增加,如今每月收入2000元至3000元不等。去年底,他正式脱贫摘帽,过上了新生活。
“不能守着美景受穷。”近年来,新宁县始终坚持“旅游立县”战略不动摇,创新“旅游﹢”发展路径,通过产业发展、土地流转、景区就业、金融扶持、民居改造、生态补偿等“六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实现了旅游业与景区及周边群众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开创了旅游精准扶贫的“崀山模式”。通过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新宁全县有4万多人实现脱贫。
以产业发展,促群众脱贫;以旅游开路,让群众致富。新宁县通过整合各项资源,创新脱贫方式,用“美丽”战胜贫穷,用青山绿水创造了金山银山。游客享受着崀山带来的美景,贫困村民也享受着崀山带来的“福利”。
当地知名品牌“崀山人”“戴先生”的创办人戴顺友以前长期在外打工,2012年回家过年,看到崀山的变化,决定回乡创业。他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在政府“金融扶贫”政策支持下,流转土地600多亩,创办了戴先生酒庄,帮助当地农户销售土特产品,生意红火。目前,戴顺友公司已逐渐形成一家以农业为载体,集生产、餐饮、住宿、种植、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庄园,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周边就业人员280多人,带动周边4个村2000亩土地的签约种植及产品回收,每年直接为周边农户增加经济收入120万元。
像戴顺友一样,这几年崀山镇返乡创业者达200多人。
原住民是旅游景区的“第一主人”。景区在员工招聘中制定了专项优惠政策,景区管理岗位原住民比例占50%以上;景区摊点、卫生保洁、保安、护林防火等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必须在原住居民中安排,建立了78人的保洁队伍和26人的保安队伍。通过让原住民直接就业,参与管理服务,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景区和谐发展。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新宁县大力发展旅游饭店、旅游运输、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等旅游产业,推进提质升级。新宁全县共发展旅行社15家,组建了旅游车队、旅游购物中心、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5万人。
据介绍,新宁县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就将带动相关产业增收1.5元。产业综合收益包括农业发展、食品和农产品、旅游商品制作、服务业发展等方面。村民个体或联合种油菜、种脐橙、养鱼等生产经营活动,对游客开放,观赏、采摘、垂钓等休闲活动,都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崀山脚下,花甲老人何烈熙说,他在自家院后的坡地上,种了0.45亩铁皮石斛,年纯收入可达4万元。
新宁崀山铁皮石斛种植面积居湖南之最,铁皮石斛种植业已成为新宁扶贫主导产业之一。在精准扶贫中,新宁县借助旅游发展中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又以特色产业丰富旅游内涵,推动旅游发展。
除了铁皮石斛种植业,崀山景区还开发了千亩油菜、万亩脐橙、200多亩薰衣草风光带,丰富了景区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在当地企业打工、自己搞种养与加工等,获取收益,很快便脱贫致富。
旅游就业助推脱贫,依托景区扩大就业,公司提供就业岗位,多种就业途径让当地村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问题,增收脱贫;土地流转助推脱贫,通过建设旅游休闲基地,带动景区村寨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既丰富了旅游产品,又让群众获得了土地收益和劳务收入。据介绍,崀山镇近两年共流转土地2000余亩,集中发展农业观光游、生态体验游等旅游新业态,当地4000多名群众因此受益,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在很多老一辈人印象中,路边摆摊设点向过往车辆兜售脐橙,是新宁脐橙买卖的一个经典场景。
近年来,随着新宁县脐橙产业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在市场思维、特色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共同作用下,这一“路边经济”现象逐渐成为一种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特色产业”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经济现象。新宁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把脐橙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甜蜜事业”,不断创新贫困户帮扶增收模式,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和自我发展能力,让脐橙成为了当地贫困户稳收增收脱贫的“致富果”。
新宁县大竹村属于喀斯特地貌,曾经蓄水困难,村民为了灌溉脐橙园,常常要到3公里外挑水。“碰到大旱年,每年都有脐橙树干死,即使能结果,产量也不高。”提起过去,唐孝富深有体会。
如今,这个村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灌溉不再是难题,交通不再是瓶颈,还成立了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掌握了种植技术。2017年,唐孝富在脐橙种植上打了个翻身仗,获得了10多万元的脐橙收益。与唐孝富一样,靠着脐橙种植,大竹村贫困人口中目前已有112人成功脱贫,日子越过越甜。
金石镇月汉村徐小龙,以前一直在外面做水果生意,后来回家创办了龙丰果业,专门负责脐橙种植、收购、加工、销售,通过对贫困种植户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免费为没有仓储条件的贫困农户提供仓储,免费提供电商、微商交易平台,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保底收购贫困种植户的所有合格产品,帮扶新宁县四个乡镇2554户贫困户,带领9620名贫困人口脱贫。
近年来,新宁县结合当前的国家扶贫政策,大力发展脐橙产业。作为全国四大出口脐橙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优势产业带脐橙生产重点县,新宁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把脐橙产业作为优势特色富民产业,每年整合5000万元以上的资金对脐橙产业进行扶持。从特色产业到扶贫产业,新宁实现了所有低山贫困村有脐橙产业,低山贫困户在脐橙产业提质增效扶贫行动中受益。目前,脐橙产业已成为新宁县重点打造的产业扶贫重大产业,计划到2020年脐橙种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年产量60万吨左右。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发动机”。近3年,新宁县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部门资金8亿元以上,整合金融扶贫贷款和龙头企业、农户自筹资金15亿元以上,对旅游、烤烟、脐橙、南竹、中药材等13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扶贫产业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已初见成效。
为了实现精准产业扶贫,新宁县制定了“南橙北烟、东林西药”的扶贫产业项目发展规划。据统计,2018年,新宁县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到贫困村,70%安排到扶贫产业,并重点安排到13大扶贫产业,30%扶贫资金落实到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160多个,70%的产业资金落实到村集体经济项目140多个,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2000余个。
在精准扶贫中,新宁县借助旅游发展中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又以特色产业丰富旅游内涵,推动旅游发展。同时,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烤烟、油茶、猕猴桃、茶叶种植等种植产业的发展,全力做好做强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增添内生动力。为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该县制定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宁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支持114个贫困村通过盘活村内存量资源、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实行资源联合开发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崀山镇六坪村将扶持资金48万元投入到村电站,每年分得红利8万多元,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空白村的帽子。
(杨坚 欧光厚)
原标题:湖南新宁:打赢脱贫攻坚战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脱贫丨脐橙丨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