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演话剧:《情书》一翻四十年


2018-07-03 14: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当周涛出现在话剧《情书》北京分享会的舞台上时,年轻粉丝爆发阵阵尖叫声。粉丝喜欢称呼周涛“周甜甜”,他们富有爱意地调侃她永远一副“话筒在手,天下我有”的样子。

  大家认识周涛,起点是那些年除夕,她担任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2016年周涛从央视离职,调入北京演艺集团担任首席演出官。淡出公众视线许久后,再次站到聚光灯下,周涛是话剧《情书》女主角。

  《情书》由央华戏剧制作出品,俄罗斯国宝级导演尤里·耶列明执导,是一部表现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人情感面貌的作品,近期已完成全国巡演。这是今年50岁的周涛首次出演舞台剧——主持春晚17次后,周涛正式“毕业”了,却又做了一回戏剧舞台的“新生”。

  “主持和话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主持人始终表现的是你自己,是作为‘周涛’的主体和观众进行沟通;而话剧演的是另外一个人,我是那个叫路佳佳的女孩,要变成角色。”采访中,周涛屡屡提及话剧与主持的差异。

  其实戏剧世界对于周涛并非一张白纸,当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之前,为了备战艺考,她曾有过一段学戏剧的经历。“为了考大学,高中班主任无端认为我很有艺术细胞,应该学艺术。班主任跟我的爸爸妈妈谈,谈到第三次爸爸妈妈才把这事儿当真,我就跟着老师学了半年。”但后来周涛并没参加影视类艺术院校的考试,就顺利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开启主持人生。

  “命运安排你在那个时间作了选择。但特别幸福的是,在某一年、某几十年之后,我还能找回到当初那个梦想。”周涛说这一句话时,身旁的《情书》男主角孙强忽然对记者补充道:“这是一位被主持人耽误的优秀演员。”

  周涛低头羞涩笑着,一个劲儿摇头摆手,说“没有没有啊”。

  话剧《情书》的故事开始于1975年北京某中学初一的课堂,男女主人公通过一张张小纸条传递懵懂的情愫,女孩写给男孩:“我现在想回答欠你最久的那个问题——我没有不喜欢你,全北京,除了我爸,你是我最喜欢的人。”

  往后的40年间,男女主人公一个留居北京,一个远赴海外,各自成家立业,坚持用书信联络,相互扶持着度过漫长又短暂的一生。男孩女孩对纯粹之爱坚守到暮年,“话剧新人”周涛也一口气从少女演到老人。

  100多分钟里演完40年,时间跨度长,跳跃度大,演员要带领观众瞬间闯进与年龄相配的情绪。有观众评价,50岁的周涛驾驭“少女感”毫无压力。周涛表示,这出“演进式剧”从13岁进入时,她和孙强没有刻意表演小孩,主要依托剧本给他们的台词范本,以及导演提供的情境,抓取小孩的状态,等演到契合当下年龄段时则越来越轻松。

  周涛对“路佳佳”这一角色的投入之深显而易见。在分享会的现场,当主持人请周涛读一段剧中“情书”时,周涛一改正常说话的语音语调,迅速开启角色所处的时空情境。

  那是“路佳佳”生命垂危时的最后一段话,周涛朗读的声音与神情,也随之变得苍老、疲惫而深情——“纽约有一位华人作家,他写过一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他叫木心,我虽然不认识他,但也许我曾经碰到过他:一个中国面孔的老绅士,安静地坐在街心公园的长椅上。”

  “为什么我觉得舞台剧有魅力?因为舞台剧每一场都在进行动态调整,每一场状态不一样,很有意思,永远有提升空间,而影视剧一次成片后就没办法修改了。”回顾《情书》排练、演出这一路,周涛感觉自我突破贯穿了95分钟全程。

  “我很习惯在舞台上拿着话筒、戴着耳麦和大家交流,之前也在春晚演过小品,毕竟春晚同时会有十几亿人看,我都能拿得下,剧场应该没有问题。但等我真正走进剧场后才发现我错了,每一个艺术门类真的有它非常独特的属性,每一句台词都很难,只有每一句都对,整个人物才对。”

  前期演出过程中,周涛备感焦虑,演了五六场后才稍微松弛一点,慢慢靠近角色。孙强告诉记者,他和周涛的日常交流状态,是一场戏演完还没过5分钟,就开始讨论哪里不对,该如何改进。“见面周涛不聊创作好像都是不对的事情,两个月一路聊角色理解,一路演过来,才走到今天”。

  离开央视后,周涛接到过一些影视剧片方的邀约,出演母亲、女导演等角色,周涛的回应是——“我这个年纪的女演员,都退幕后了,我怎能再出道呢?而且那也不是我的方向”。

  今年以话剧演员身份亮相,让公众惊喜。周涛从不掩饰对央视主持人生涯的感念,她还会在除夕习惯性看一眼时间默念烂熟于心的流程,还能清楚记得解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一位同事辛苦搬来电风扇驱散闷热的善意。但无论处于哪种身份,周涛都很享受当下的年龄和状态,她认同自己的选择,这条路才走得更加从容,更加随心所欲。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原标题:周涛演话剧:《情书》一翻四十年|周涛|艺考|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