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绥宁:多产业助脱贫 因地制宜铺出产业路


2018-06-13 15:18 来源:中国网

6月13日讯 湖南省绥宁县鹅公岭侗族苗族乡地胡村贫困户龙章松做梦都想不到,过去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通过政府贴息贷款建起了养猪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新房,成了全村的“扶贫示范户”,日子越过越红火。

而作为贫困村的绥宁县红岩镇谢家村,从自身禀赋的生态优势出发,大力发展油茶、油菜、青钱柳、杂交水稻制种、特色养殖等种养项目,引资办起了家具加工等3家企业。2014年至2017年该村实现脱贫104户393人。谢家村因村制宜,找到了脱贫命脉,于去年退出贫困村序列。

贫困户龙章松和贫困村谢家村利用产业脱贫只是绥宁县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绥宁县系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现有贫困村8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6032户、贫困人口57964人。面对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几率高、巩固成果难的严峻形势,绥宁县委、县政府主动出击,牢牢把握产业扶贫这一核心内容,强化顶层设计,探索推行“三有三定三结合”产业发展新路子,即实现“人有业、户有社、村有品”的目标,贯彻“定品种、定带头人、定利益链结机制”的要求,走“上下结合、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路子,让贫困户、资金、项目和市场等扶贫要素实现精准对接。

该县动员除社会保障兜底人口以外的所有贫困户加入扶贫产业专业合作社,确保每个贫困村实现“一个重点扶贫产业、一个扶贫产业专业合作社、一批产业致富带头人、一批产业基地”。截至目前,该县已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320家,入社贫困人口达到了52345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7.8%。

县委、县政府设立了每年1亿元左右的产业扶贫专项资金,连续三年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奖励、扶贫产业专业合作社奖补和产业扶贫支撑体系。全县确定南竹、油茶、青钱柳、光伏发电、养猪、绞股蓝、蔬菜、杂交水稻制种和油菜九大重点扶贫产业,每个村安排15万元左右的产业发展资金,形成县、乡、村三级产业扶贫规划,做到产业选择发动到村、扶贫产业明确到村、生产基地布局到村。

引入外力、激活内力,变“扶持到户”为“效益到户”。该县围绕县域实际,将省里提出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本土化、具体化,通过推行股份合作、直接帮扶、委托帮扶三种模式,鼓励和引导带头人把产业做大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紧紧结合起来,把自身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紧紧结合起来,形成带贫困户越多、政策支持力度越大,带动贫困户增收越多、鼓励支持越多的局面。

上下结合,分类制定县、乡、村三级扶贫产业目录。长短结合,既抓前期投入高、收益时间长、市场前景好的长线项目,也抓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的短线项目。在重点扶持九大县域主导扶贫产业的同时,该县还安排乡镇自主特色产业发展经费1327万元。大小结合,即大企业、大基地与小规模、小集体相结合,引进了“贵太太”茶油、新湘茂等龙头企业,建立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链扶贫。

“接地气”的产业在绥宁扎下了深深的根,渐渐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了贫困群众脱贫的脊梁。2017年,该县整合产业扶贫资金8581万元,新发展油茶1万亩、青钱柳1.9万亩、黔邵花猪1.6万头、蔬菜0.5万亩、油菜7.98万亩、光伏发电1157千瓦,带动和辐射贫困人口42492人参与产业发展。

为破解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的群众参与度不高、产业发展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与效益偏低、销售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绥宁县创新推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全力保障重点扶贫产业项目顺利实施。

组建一个工作班子主抓。每个重点产业均明确了牵头县级领导和相关责任人,搭建起企业、大户、贫困户的合作桥梁。

制定一个专项政策主扶。坚持重点产业“一业一策”, 出台了11个产业扶持专项政策。让产业发展主体和贫困群众放心干、放手干、放胆干。

引入一批龙头企业主推。该县先后引进了中集集团、贵太太、大唐华银等战略投资企业,以及100万吨辣椒加工、年产万吨竹笋深加工等9个农业产业项目。

建立一批生产基地主供。2017年以来,全县共建立油茶、青钱柳、蔬菜、制种等各类基地1000多个、总面积达10万余亩。

搭建一个综合平台主销。绥宁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吸引了100余家电商物流企业入驻,销售额超过2亿元。同时全县完成了25个贫困村的村级服务站建设,入驻快递企业12家,配送网络和物流快递业已覆盖全县17个乡镇。

今年是绥宁县脱贫摘帽之年,全县产业扶贫正卯足马力,帮助贫困老乡加速“摘帽”。

(向云峰)

原标题:湖南绥宁:多产业助脱贫 因地制宜铺出产业路|扶贫丨企业丨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