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电影创作 凝聚团队力量出好戏
首当导演掌舵电影创作全局,压力不可谓不大,“累劈了,很辛苦很累”,导演郝平说。从1988年在剧组只拿几块钱工资的剧务做起,在影视行业摸爬滚了近30年,他认为转型导演最大的优势是“懂戏”。如今水到渠成当导演,他更懂得如何出好戏,如何调动团队的创作欲望。
“首先我是一名演员,很明白导演在现场板着脸,带给演员的压力究竟有多大,演员的表演状态会是什么样儿。”团队很重要,拍戏时那种创作气氛很重要,“我们拍摄现场氛围一片活跃,发脾气在我组里不允许的。每天收工回去开创作会,我会特别强调,来到这个剧组都是亲人,都是来帮忙的,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才能出好戏。”
拍摄现场,郝平导演无论是与演员说戏,还是与工作人员沟通,总是带着乐呵呵的笑意。对是否有“导演脾气”的打趣,他笑称“还行吧”。女主演王雅捷在一旁笑着帮腔“还行,挺好的……”。这一接茬可了不得,两位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友,习惯性地又开逗了,“你这么一笑,感觉我脾气不行似的。”“我特别不喜欢当面去夸一个人”“没事,现在可以夸,可以夸。”导演郝平一副“求求你表扬我”的模样,王雅捷只好掩嘴而笑,“有点虚伪吧,当面夸人没意思,一定要背地里说人好话。”
电影《红簪子》融合战争与爱情,从1936年描写到2017年,对导演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创作时间跨度。要让观众耳目一新,不能老套路,才能使其成为一个导演的作品。“我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非常喜欢开玩笑,每天我们的拍摄现场,其乐融融。一方面是创作氛围,另外我会把个人这方面的特长融入到戏里面。”
2009年,郝平与海清、张嘉译搭档主演热门电视剧《蜗居》被观众广为熟知,演技精湛,人物塑造以情感细腻见长。而这恰恰成了他作为导演凝聚团队力量激发团队灵感的一个心得:不给团队任何压力。“演员特别脆弱,不光演员,组里的其他部门,也都特别脆弱。导演发脾气不顶用,解决不了问题。与其那样还不如让大家轻松快乐的来拍戏。这条拍的不行我们再来,今天不行明天再拍一遍,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愿意把这场戏打磨好。”郝平认为这才是导演最聪明的做法。
导戏不默守成规 好灵感为影片加分
郝平希望做一个创作型导演,导戏时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儿就是“创作”,不为完成而完成,不为拍戏而拍戏。即便是提前为拍摄内容做了充分准备,郝平导演仍花大量时间在现场与演员磨戏,与摄影磨合走位;同时再三确认演员服装、背景设是否是符合人物所属年代,是否有穿帮现象发生。心细如发,又具有难得的全局视野。
主演王雅捷爆料,“有时也会出现一上午连一个镜头都没拍的情况,时间都花在了预演上,导演要等戏份磨合舒服了才开拍。”当然,导演郝平也深知演员“最佳表演状态”出现的时机,走位过程中经常不喊“开始”就把戏偷拍完了,演员最本能的反应才是最真实的。“有些导演非常严谨,要求演员怎么站,怎么念台词,要完全按事先设定的来。他写的词一句不能改,不允许人家演员二度创作。有些导演就特聪明,演员提出的好想法,有可能连他这个导演都没想到。”
郝平坦言,电影创作需要凝聚团队的智慧,主创有灵感,也需要摄影和灯光部门所有人的配合,有意思有趣的就用,用很开放很包容的方式去创作,“我不喜欢演员只是按剧本上规定的动作来演,没有创新没有创造力的东西,我不喜欢。”
电影《红簪子》主场景选在陕西西安白鹿原影视城,一个充满强烈关中风情和陕北地域特色的地方,这里同样是电视剧《白鹿原》拍摄的主场景地,由陕西西安籍著名演员张嘉译担任艺术总监。同为西安籍演员的郝平,为自己的电影导演处女作《红簪子》费心费力,“我觉得这块土地孕育出的人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再大的苦难都能笑着面对,骨子里充满幽默诙谐。在电影开拍前郝平已做足功课,而在拍摄现场,仍强调临场交织碰撞出的“化学反应”,《红簪子》才有可能接近他想要的影片风格。
“让我非常有成就感的是,有个演员演‘大霞子’,呈现出的人物状态那么好,出乎意料。之前我们合作过一部电影,尽管她戏不多,但我发现她有那种特质,一个北京大妞,她直接她胆大,她情感细腻,稍微给她讲点故事,就能立刻进入到情感状态里,找到人物的那种感觉。现在连她平时的步态和说话的样子都变化了,就跟戏里的人物一样。”
据悉,电影《红簪子》是河北玛西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北三部曲”电影计划中,继建斌电影导演处女作《一个勺子》后推出的又一力作。由国家一级导演江平担任总监制、著名编剧史建全操刀剧本、电影《一个勺子》制片主任夏禹担任制片人,并由河北玛西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惠民富民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视万家影业(北京)有限公司、河北影视集团与河北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