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360年前因吴洪裕火焚殉葬,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断裂两段——今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剩山图》和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无用师卷》,终于合璧展出了。同时参展的还有包括南京博物馆提供的黄公望《富春大岭图》等83件文物,济济一堂,也称得上是“珠联”了。
《富春大岭图》纵74厘米,横36厘米,纸本,墨笔。与《富春山居图》以平远法展示富春山水的广阔秀美不同,《富春大岭图》则以高远法展现富春山的一座山岭,从水边山脚至山顶的全景:水边怪石嶙峋,林木茂密,茅屋隐约,山势圆浑,有山路曲折盘桓而上,两山间一桥横架,有悬泉飞流而下。情景淡泊幽谧,与《富春山居图》同工。但笔墨上似乎更洒脱,勾皴更简括,没有了《山居图》那长达20厘米的优美的长披麻皴,而只是在石根处用淡墨略作皴擦、渲染,也没有了《山居图》山石勾线旁表示树丛密叶的浓墨横点和竖点,代之以淡墨的横点和浓墨的圆点。总之,笔墨更加简约,情景更为平淡。应该说,这与《富春山居图》同为黄公望晚年的杰作,而且同样遭受了坎坷的命运。《富春大岭图》元后一度失踪,清代被叶梦龙收藏。据清张庚《国画精意识》记载,此图曾经元代王蒙、倪瓒题跋,但非常令人遗憾,现在已不见此题跋的墨迹,也许是重新装裱时丢失了。几经易手,最后为近代著名收藏家庞莱臣所得。1963年,其孙庞增和将其祖上珍藏的137件文物捐献给南京博物馆,《富春大岭图》遂成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有文介绍这幅画特点之一,是用“生宣纸”画的,似以之区别于《富春山居图》。这样的提法有些模糊。其实,我们现在所称的“熟宣纸”,是指以化水的“生宣纸”为原料,浸透了动物胶、明矾、云母等配成溶液,晾干后制成的不化水的纸。而元代画家用的纸,应该还不是这种经过再加工的纸,而是当时一种特别的用麻等粗、长纤维植物为原料制成的纸,质地非常紧密、厚实,能稍吸水,但不晕化,故适于元代绘画“干笔皴擦”的需求。明代以后,因为已大量采用以安徽泾县的檀树皮、稻草为原料制生宣纸,质地较松,较化水,要画宋元风格的画,就不得不改用再经胶、矾加工制成的“熟宣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