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工程师:简单地说“市场换技术失败”不公正


2018-01-25 16:05 来源:中新网

  简单地说“市场换技术失败了”是不公正的

  2012年,我作为《中国青年报》大学生记者团成员,第一次走进了一汽-大众。那时,我还只是一名懵懂的大二学生,但工厂里先进的自动化流水线、庞大的公司规模和专业的工程师让我颇为震撼。大四时,我被派到德国汉诺威大学进行交换学习,并且留在那里继续攻读了车辆工程硕士。留德期间,我还幸运地访问了位于狼堡的大众汽车总部。

  或许,这些都是在为生命中的一个缘分作铺垫。在我临近毕业之际,一汽-大众正巧在德国举行海外专场招聘会。在易北河畔的德国古城德累斯顿,我们再次相遇,并成功“牵手”。目前,我就职于一汽-大众采购部电子电器科新能源组。在一汽-大众工作,让我对这家企业从之前的感性认识逐渐有了更理性、更深入的认知。

  1991年成立的一汽-大众,是中国合资汽车厂的龙头。27年来,一汽-大众采用德国大众造车技术,深入开拓国内用户市场。在外界看来,节节攀升的销量代表了一家合资企业的竞争力,但很多人不知道,一汽-大众对中国汽车产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作为一家汽车厂,它需要在上游供应链中把全国各地约700家供应商整合到一起;在生产中把上万个零配件拼装成一台汽车;在下游销售端与几千家经销商合作推广产品。这种超大规模的平台整合能力、超大系统运行的管理能力,对于一家车企而言,与技术开发同样重要,构成了车企在市场中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结合本人目前的采购工作,在供应链管理中,主机厂与供应商是相生共赢的关系。一汽-大众汽车销量好,汽车厂提升产能,供应商的订单自然也多;相反,供应商若是出现供货问题,会导致一汽-大众停线停产,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在合资的27年里,一汽-大众共培养了约700家零部件供应商,他们有的是合资企业,有的是自主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供应商,他们跟着一汽-大众发展成为上市公司,乃至各个行业领域里的龙头。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先进的实验室,还有强大的开发能力,可以帮助一汽-大众在零部件端开发新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一汽-大众培养起来的供应商也能为一汽自主品牌——红旗、解放等,做零部件的研发设计与配套供货。

  徐留平董事长来到一汽集团后,在人事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汽-大众与奥迪品牌的多位高级经理、核心技术骨干、优秀工程师都被调入红旗品牌。这些人才,也把德方先进的工作方法、运行机制、管理体系、营销模式带到了红旗中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汽车行业毫无疑问是制造业里门槛最高的,汽车也是工业产品里最为复杂的。培养专业工程师,培养高级经理,培养优秀供应商,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认为,在之前一汽-大众合资的27年里,市场换技术只是走完了培养的过程,还很难直观地见到回报。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作为扎根中国的合资企业,其价值必然会慢慢呈现。所以,简单地去说“市场换技术失败了”,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本文作者系一汽-大众采购部新能源方向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