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走过场还是真锻炼


2016-07-25 15:28 来源:中国企业家新闻网

    

  日前,志愿者在教孩子们唱英语歌曲。暑假期间,江苏大学“大眼睛”公益团队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安徽省金寨县笔架山村,

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为当地留守儿童开设英语、美术、音乐、科学、素质拓展等课程。石玉成 支良泽 摄

  “同学你好,麻烦填一下这份问卷可以吗?”这是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学生郑佳文一天内第23次向路过的女生询问。为参加学校的论文竞赛,她和其他4名同学发起了关于“女大学生独立性”的问卷调查活动。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有些随便填一下就交了,我们以后的数据分析可就麻烦了。”郑佳文语气一沉,苦笑道,“不过,也算是感受到了走向社会工作的辛苦!我要珍惜在学校的日子。”

  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自我的好机会,有数据显示,每年约有500万名大学生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和现实意义提出质疑,称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大学生社会实践究竟是“鸡肋”还是“机会”呢?象牙塔之外的道路能走好吗?

  大学生支教,是真教实干还是走马观花?

  “好期待啊,从来都没有坐过这么长时间的火车,希望这次支教能够有独特的意义!”7月10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春晖志愿服务团队成员吴冰心坐上了由武汉开往贵阳的火车。她将和其他14名队友一起赶赴贵阳市修文县六桶镇花榔村花榔小学,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暑期支教。

  20个小时的火车,两个小时的公交,一个多小时的步行,吴冰心和队友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太开心了,有你们在,村里的这些娃娃暑假生活就丰富了许多!”7月12日,刚刚到达学校的志愿者们就受到了花榔小学校长杨付平的热情接待。

  支教地的生活条件不比家里,但是孩子们的认可让志愿者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有的孩子每天早上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来到学校,而且很少有迟到的现象。”志愿者韩梦西说,“刚开始只有40多人,还不到3天,就上升到70多人了,每天都会有新来的孩子。”

  武昌首义学院学生李高艳从去年7月开始参加支教活动,她做的是有关孤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支教。当得知活动获得批准后,她非常开心,觉得自己终于可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当我们和校方联系好,组织团队过去时发现,学校早已聚集了好多其他高校的志愿者。如果去晚了,就没有学生让你教,甚至出现‘一生难求’的局面。”李高艳起初挺开心的,觉得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做着和自己一样的事。可是,渐渐她发现,不少志愿者只是随大溜,觉得做志愿者可以给自己的简历“增光添彩”。

  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动机不纯、行为不负责任的支教活动,现在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来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使得支教行为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僵局中。

  社会调研,是深入实地还是拼凑材料?

  “每天早上起床,和农民一起下地除草、施肥,劈柴、推磨,这种感觉很新奇!”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群“95后”大学生,将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确定为进深山体验农村生活,并且获得了不少感悟。

  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郭玲介绍,期末考试后,她和11名同学来到湖北省保康县寨湾村。他们的目的是调查当地精准扶贫政策,团队成员们实际上边走访边帮村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能在调研之余做点实事儿,感觉不虚此行”。

  “社会调研可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基层,了解基本国情、民情、社情。”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们可以把自己的见闻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大学生也可利用自身的知识积累帮助当地老百姓切实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问题,学以致用。”

  然而,也有些大学生在实践主题、目的都不明确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事先不计划,事后不总结。既占用了学校资源,又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武汉一所高校医学院的学生小吴这样描述自己的社会实践:“走访几个医疗点,找几个人问问情况,拍几张照片,回来再拼凑一份实践报告就算大功告成。”

  小吴所在团队的实践主题是调查湖北省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情况,本来打算跑三四个乡镇,但因天气太热,最终只呆在一个地方就再也没有“挪窝”。不仅如此,据小吴透露,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宾馆里“避暑”,最后靠当地提供的资料完成了报告。

  对此,武昌首义学院团委书记罗萍表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开阔视野、锻炼自我的机会,弄虚作假毫无意义。她认为,大学生应该珍惜实践机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多体验社会现实,用自己的所学服务社会,“千万不要眼高手低、怕苦怕累”。

  实习实践,是混证明还是职业规划?

  “策划了一期关于‘雷洋案’尸检报告的融媒体报道,那时我才第一次亲身感受到抢发新闻的刺激。”文华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刘官清说,新闻链接一经转发,朋友圈的好友纷纷为她点赞。

  今年暑假,刘官清通过网络申请来到新浪实习。到北京一个月,她每个工作日都是不到7点起床,做好一天的饭,8点出发赶地铁,一到公司直接进入状态,遇上突发新闻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写稿。

  “以前想过考研,但是现在我更想早点接触新闻业务。”刘官清说,好朋友曾劝她读研究生,可以不用那么早地面对复杂的社会。她不无自嘲地说道:“北京的地铁我都挤过,还有啥更大的挑战是我不能克服的呢?”

  实习的本意是让学生走出象牙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社会经验、阅历。但是,实习证明造假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不少大学生找关系开实习证明,需求量的增加甚至催生了专门出售“实习证明”的淘宝店。

  张佳河是湖北某高校即将升入大四的学生,暑期她遇到了一件麻烦事:考研备考和学校要求的实习“撞车”了。

  “考研备考时间本来就不长,比别人少复习几天就会落后很多,实在没有时间去暑期实习。”张佳河说。两难中,张佳河的哥哥帮她解决了这个问题——找关系给实习证明盖个章。“哥哥说这种事情很常见,还是专心考研比较重要。”张佳河说。

  “别小看短短两个月的实习,如果能够认认真真跟着老师学习的话,还是能够学到不少东西的。”从大一开始就在各种媒体实习的周姗姗对记者说。

  不过周姗姗也坦言,她所了解到的高校一般都不会严格核查实习经历,“除非像毕业实习,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学生,定时抽查实习情况和成果,不然一般都是靠自觉”。

  社会实践如何不“鸡肋”?

  参加过多次社会实践,凭借优秀的实践经历入围“第11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的何健认为,社会实践需要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真实状态。“真正的社会实践是不怕吃苦、扎扎实实地做些事情,不是走马观花。”他说,“当成一种责任去做,别偷懒、要用心,一定有别样的收获。”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周敏有着多年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经验,她建议,大学生做社会实践之前,要做好各方面准备,踏踏实实深入进去,含金量才高。

  “理论知识、专业素养、技能储备、应变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都是社会实践成败得失的关键因素,如何综合运用不断吸取教训,是大学生们需要思考的重点。”周敏认为,必要时要对自己进行评估,提前了解相关领域,善于总结前人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德华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招:“第一,学生心理准备要做足。要确定实践的目标,还要预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将要怎样来迎接困难和挑战。第二,要学会自我保护。在外面要注意安全问题,不要让家人担忧,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第三,要怀着爱心,回报社会。”(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王雅兰 戴涛 熊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