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支教不是来丰富人生 应以孩子为主


2016-06-02 10:07 来源:中国企业家新闻网

  原标题:献爱心,您有正确打开方式吗(忧事优解·关注留守儿童·解析)

  本版“忧事优解”栏目聚焦留守儿童缺失情感关爱的问题。本期我们邀请社会工作者和志愿服务人员探讨如何呵护孩子的心灵,志愿活动怎样才能持续有效,社会帮扶如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编 者

  “亲爱的儿子,新年快乐!在即将开学之际,妈妈给你写了15年以来的第一封信……你长大以来妈妈一直没有好好地和你沟通过,妈妈希望你能原谅我。你的学习妈妈没有教过你多少问题,只知道让你做完作业,别挨老师的批评,你的生活妈妈只知道让你穿暖,冻不着,你有什么想法也从来不和妈妈讲,是妈妈疏忽了你,请你原谅……”读着这封信,解晗兴的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这么多年,这是妈妈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这样的语气跟他说话。

  去年底,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中学初一年级三班、四班开了一次特殊的家长会,班主任要求家长,每个月必须给孩子写封信。一个月后,孩子们收到了信,很多人都哭了。

  农村人感情朴拙,少有直白的表达,但一封信能带来这么大冲击,很多人都没想到。

  留守孩子更需要精神关爱

  去年9月,高凯来到了西柏坡中学,他来自国家档案局,是中直机关第十八批扶贫支教队成员。在这里,他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担任初一年级三、四班的品德老师。

  一次,学校获捐了一批文具,分了礼物孩子们大多兴高采烈,有一个学生面无表情,高凯问他怎么了,孩子说:我不缺这个。

  在高凯的观察里,留守孩子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父母失管,即父母离异、失联或者一方亡故、伤病,他们往往生活困难,急需物质帮扶。更多一类则是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由老人照看,这些孩子物质大多丰裕,甚至吃用上会明显高出平均水平。他们的问题更多体现在学习成绩、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上。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每年,大量的单位、爱心人士来帮助孩子们,但大多是捐资捐物,经常会人手一份。对于农村孩子,这些物质帮扶是需要的,但是,就留守儿童而言,如果生活水平尚可,这些资助的作用有限;若生活窘迫,改善亦有限。

  “最好能根据孩子的情况,精准帮助。”高凯觉得,相较于物质,更多留守的孩子需要被关注、被倾听,获得心灵温暖。

  不久前,在队长周文帅的带领下,第十八批支教队与平山县团委、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发起了“青春守护点对点”活动,用义卖形式帮孩子们完成一个微心愿。有孩子从家里拿来5斤红小豆,想帮爷爷买一支治疗皴裂的手霜,有的要一个足球,还有人想要一双38码的鞋子,“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以自立、自强的姿态,满足了心愿,体会到尊重,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性、自我意识。”

  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往往会感到被忽视、被冷落,表现出不自信,相比物质供给,孩子们更需要重视、关注。“城里的孩子接触面广,有多元的信息输入,而农村的孩子相对封闭”。高凯发现,父母在家,即使一块干活都能为孩子提供指引。而当父母缺席,如何让孩子对社会、人生有正确的认知?除了父母的关注,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多资源,关心孩子的精神成长。

  帮扶需要稳定持续

  第一堂课,高凯就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学习?这看似简单,但很少有孩子真正思考过。高凯分享了自己求学的经历、遭遇的挫折,他希望,支教不仅是提高成绩,而是能用自己的阅历、认知帮孩子们打开视野,尽早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觉知、规划,对于留守的孩子,这是最稀缺的,也是最需要的。

  孩子们喜欢高凯,喜欢每一个来支教的老师,因为他们懂得多,像大朋友一样,但这也是校长老高最担忧的。老高是西柏坡中学校长,他欢迎支教志愿者,又担心因为他们,孩子不喜欢自己的任课老师。

  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他们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但问题是窗户开了,能有持续的能量输入吗?这也是周文帅一直在思考的。作为支教队队长,他希望能建一些项目,让支教、帮扶不以个体流动为转移,能持续稳定地运作。

  “支教的目的是帮扶,不是来展示个人、丰富人生,志愿者的能力、资源要与孩子们真正的需求相结合。”周文帅发现,在有的地方,志愿者流动频繁,一些人分享完经历、感悟就离开了,时间久了,孩子们有了审美疲劳,外面的世界再精彩,自己的困难依然存在。

  “有时志愿者暑期才来,孩子就会抵触,因为好不容易放假,还得上课。”高凯也觉得支教首先要以孩子们真实的需求为主,志愿者是以自己的知识、视野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角度,其次,帮扶要稳定、持续,不因人员变动而中止、改变,让孩子们感受恒定的关爱。

  爱心要用更专业的方式整合

  每年暑假,总会有城里的家长来找崔校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他的学生“一对一”结对子,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崔铁牛是平山县北冶小学校长,当他把家长们真正领到农村,参观了留守孩子的家,很多家长就退却了。

  经常,也会有一些爱心人士来看望孩子们。每次,公益组织“上学路上”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都会带上一些志愿者,但活动开始前,他们必须先培训,告诫志愿者不要轻易许诺。“活动中,很多志愿者特别投入、动情,会承诺孩子们再来,可很少有人能兑现。”“上学路上”的心理专家张慧说,这会让孩子希望落空,甚至有再次被抛弃感。“包括留手机号,如果志愿者不能确保一定能接听、应对孩子的电话和请求,就不要轻易留联系方式。”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缺乏爱心,但该如何以更高效、专业的方式整合。一方面,要降低爱心帮扶的门槛,另一方面更要有效、有针对性地满足被帮扶者。

  每周六、日,村里留守的孩子们都会到李毅这来上课,他是陕西商洛市商州枣园村农村淘宝的合伙人,前一两个小时孩子们通过淘宝教育的在线课堂学习,剩下的时间,李毅和老婆会带孩子们做手工、上音乐课。“那些想帮助孩子的人可以在网上发布资源,我们选择参与,在线互动”。李毅说,技术为村子带来了改变,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座桥,帮孩子们连到外界的精彩。

  “对留守孩子来说,家庭教育会有所缺失,社会帮扶是一种有效补充,学校教育是主力。”周文帅觉得,像“小雨点广播”在西柏坡中学落地,让孩子们课余时能听到更丰富的故事,这就是将社会帮扶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不久前,他们还邀请了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来到河北平山,对县里的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教育技能培训,帮老师们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意识,学会如何关爱。

  采访中,我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姑娘,她喜欢穿公主裙,戴小皇冠一样的发夹。她走路时腰板笔直,说自己的梦想是跳舞。不过,远在北京的父母没能力将她带在身边,而农村根本找不到一个舞蹈老师,大多时候她只能看看村里的广场舞。照看她的大姨说,喜欢就自己瞎跳跳吧,这个可不能当饭吃,还是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安稳的工作。小姑娘安静地听着,没什么表情。

  希望再来这里时,谈起梦想,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记者 刘 畅